导读:共享经济的兴起,催生了共享出行,但由于其高昂的购车和运营成本,盈利始终是在摆在各大企业面前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
共享经济的兴起,催生了共享出行,但由于其高昂的购车和运营成本,盈利始终是在摆在各大企业面前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
打败你的,也许不是竞争对手!
共享经济的兴起,催生了共享出行,但由于其高昂的购车和运营成本,盈利始终是在摆在各大企业面前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
共享汽车带动了整个汽车产业的发展,如今却自身难保。早在一年前,共享单车迎来倒闭潮时,就有人预言共享汽车将步其后尘。
在麻瓜出行、AUTOLIB’、EZZY接连宣布停止服务之后,又一共享汽车品牌疑似出现倒闭危机。近日,有媒体爆料称途歌正在从南京等城市撤退,不同于进入共享汽车领域时的高调,途歌的这次撤退实在是悄无声息。
接连有共享汽车倒闭的消息传出,似乎验证了当初那个预言。
曾经风光无限的共享汽车真的“跑”不动了吗?
其实共享汽车一直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发展局面。尽管各方资本普遍对这一市场看好,然而从入局者来看,盈利始终是未解之谜。
即便如此也没有打消新玩家的积极性。截至2018年6月,全国注册的分时租赁共享汽车企业已经超过500家,运营车辆超过10万辆。
在全国范围内,陆续有人入局,也有人淘汰出局。
重资产模式下共享汽车的高门槛
同样是在共享经济下发展的新兴产业,共享单车与网约车能够在短时间内通过融资迅速扩张规模,从而形成市场积累,反观共享汽车却发展缓慢,究其根本根本原因在于运营模式的差异化。不同于网约车只需连接司机和车主,共享汽车企业需要打造车桩位一体化的运营模式。
重资产、重运营的行业属性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共享汽车的发展,企业方很难在短时间内大规模布局,只能逐个城市进行布局,而且每个城市都是从0到1的过程。对于各大企业而言,谁能迅速在市场形成规模,同时具有较强的城市运营复制能力,就能在行业拔得头筹。
共享汽车采用的是传统+互联网的运用模式,需要对汽车全产业链进行整合,不过这条产业链上的各个产业尚不成熟。对于企业而言,良好的整合运营能力十分关键,只有互联网背景的创业公司是一定会被淘汰出局的。由此可见,只有整合多方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优化企业运营能力,才能更好的顺应时代的发展。
合作频频,生态化竞争趋势渐显
作为未来出行服务的发展方向,共享汽车一直备受关注。近期,不少企业通过联姻的方式布局这一市场。
这背后究竟蕴藏了哪些商业逻辑?
随着智能化、网联化的快速发展,共享汽车产业已由单体竞争转向多维度的生态竞争,产业生态化日趋成熟。
生态化运营,就是整合优质资源,构筑跨行业的出行生态壁垒,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同时,制定整个行业的游戏规则,为出行领域提供更多可能。
不少企业已前瞻到这一趋势,在构建出行生态壁垒方面先行先试。
1、构建智能化的城市大交通出行管理系统。
易开出行启动城市伙伴计划和供应链伙伴计划,通过与整车厂、车辆运营机构等企业进行合作,不断接入车、桩、位等社会资源,搭建一个涵盖新能源汽车多元化的服务的业务体系。
2、构建一站式出行平台和一站式汽车服务平台。
滴滴出行联合31家汽车全产业链企业成立“洪流联盟”,以几乎囊括中国汽车产业半壁江山的阵营共建汽车运营商平台,覆盖汽车制造、零配件制造、新能源、数字地图、车联网等领域。
3、赋能共享汽车,走“轻资本”道路。
北汽新能源轻享科技将全面开放共享技术研发资源、客户资源以及生态资源进行行业链接,通过系统技术、硬件技术、新技术解决方案的共享,以科技赋能共享出行行业的战略布局。
共享汽车行业生态化竞争已然打响。看清局势很重要,在共享汽车行业单打独斗是行不通的,只有合作才能共赢。
对于那些尚在谜局中的企业而言,未来打败你的也许不是对手,而是你自己。
科技创新赋能共享汽车
随着共享汽车的发展,接下来还会有众多巨头型玩家跨界加入进来,竞争也会更加激烈。数据显示,在未来几年,中国共享汽车数量将保持约45%的年复合增长率,至2025年,中国共享汽车数量将达60万辆。
共享汽车目前正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大多数企业只能满足人们的租赁服务,业务线比较单一。由于其独特的行业属性,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资本的想象。
其实共享汽车的发展空间非常大,企业方不应止步于对盈利模式的探索,而应把汽车作为入口,挖掘到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和数据。车的使用场景十分丰富,与我们的生活更是息息相关。通过车可以了解用户的消费习惯、娱乐习惯、驾驶习惯、安全习惯等等。
信息化的时代,掌握了用户信息,就等于掌握了行业的话语权。
尽管数据价值可能带来的利润还没有完全体现,但是共享汽车的盈利一定会经历由租赁模式到以信息科技为载体的商业模式的转化。
目前共享汽车还没有出现像滴滴那样的行业独角兽,但市场规模和商业竞争模式已初步形成。未来自动驾驶的快速发展也会为共享汽车带来更多可能性。共享汽车的发展究竟如何,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