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智能快件箱从诞生之初就饱受非议,其运营者无不饱受所谓暗淡的行业前景带来的巨大精神压力。然而,伴随着交通运输部出台的《智能快件箱寄递服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智能快件箱的春天似乎来了。
相关企业在智能快件箱领域累计直接投入超过300亿元之后,11月26日交通运输部终于出台了《智能快件箱寄递服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这是整个快递行业闭环的超级大事,也一定是整个末端相关优秀的快递智能化运营企业,以及相关生产企业真正腾飞的起点。
智能快件箱从诞生之初就饱受非议,快递企业认为是抢了快递员饭碗,许多用户认为剥夺了他们的快件上门投递的权利,投资者质疑它的商业模式及未来前景,所有身处行业的运营者无不持续遭受非议,饱受所谓暗淡的行业前景带来的巨大精神压力。
就末端行业而言,今年是规范年,首先是2月份的国务院一号文,从国家政府层面确定了智能快件箱的存在必要性,确定末端配送两种模式其中之一就是智能快件箱,定义为公共基础设施,这是在国务院文件中首次规定;其次是5月份开始的国家邮政局发起全网末驿站网点的备案要求;再次是智能快件箱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由此可以看出,政府主管部门对末端行业已经纳入高级别的确认、管理、规范的进程之中,有序且有章法。
此征求意见稿对智能快件箱的具体使用功能做了明确要求,即可派件寄件。总则第二条明确规定“不包括快件以外其它物品的自助存取设施”,这意味着不允许非快递员做非快件业务的任何物品投递,诸如非快件的各种私人物品在场景设备中的投递交互。因为一些企业出于商业目的,为社群用户提供各种交互,导致各种类似毒品等非法物品的交易。这种隐患必须禁止,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原则问题。
关于投递的约定,涉及身份验证,但并没有约定是否只能用身份证件验证,微信、支付宝等做身份验证是否可行?后两者仍然属于企业级别的验证,政府管理部门是否同意?如果是身份证件验证则涉及两个问题:首先,哪个部门来提供验证端口,是公安部相关部门,还是邮政相关部门?其次,智能快件箱需要加装身份证件验证模块,然而现有柜机多数不具有这个功能。
关于寄递功能,在安检方面,可以由快递公司业务人员取回快件统一安检,但开箱或开包验视却是个难题。这其中涉及多个实际操作场景的逻辑问题,一方面,如果用户自行封包,快递员来取件时是不是还需要再打开?用户是否能接受?另一方面,如果客户不封包,快递员需要在视频监控区域打开包裹验视,如果完全按照这样的操作流行来工作的话,无论是用户还是快递员的体验都比较糟糕,而如果不严格履行这一操作,这一规定则有些形同虚设。事实上,对于寄递业务,快递员还是愿意上门取件,现场验视情况则会完全不同。
关于智能快件箱运营企业需要取得“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这要求确定智能快件箱企业仍然归属国家邮政局或者各地邮政管理局管理,虽然同属一个部门管理,但这或许与传统快递企业获得的快递经营许可资质的审核办法、发放办法、管理办法存在区别,但文中并没有涉及。其实,智能快件箱企业的设备铺设及运营具备物联网的特性,布设的点会比较分散,或许应该针对企业的特性与运营状况做对应审批。
关于要求智能快件箱运营企业应当预留接入邮政管理部门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接口,这是规范行业的最基本条件,从行业主管部门的管理角色而言是必须的。而对于现有已知的数据必须接口对接之外,还要求“邮政管理部门要求报送的其他数据”。这或许意味着,未来,人工驿站形态的数据端口,也会被邮政管理部门以类似方式要求对接。
关于第三章寄递服务第15条要求“书面协议”,这不符合现实情况。笔者相信,这个条款会调整,因为设备屏幕界面或快递员端APP注册界面,都可以有协议约定,快递员有义务认真阅读,开始使用既视同协议生效。
关于行业争议,用户投诉智能快件箱企业把包裹放入柜中,这个责任明确给了投递者。除收件人将收件地址指向智能快件箱除外,投递者有责任和义务获得收件人同意才能投柜。
关于收费问题,该征求意见稿不但明确了智能快件箱运营企业需要提供快件投递服务,也需要向收件人提供保管、通知、拒收服务,还明确了智能快件箱在约定保管期内,运营企业不得向用户收费,这意味着只要约定期外,可以向用户适当收取费用。但征求意见稿并没有约定具体能收多少费用,也就是说收件人和智能快件箱运营者双方协定为主。既然该征求意见稿明确了快件运营企业提供快件投递服务这样的事项,也意味着既然是“服务”,这个“服务”免费还是收费,裁量权在智能快件箱企业,具体的收费标准是可以由运营企业和投件使用企业双方协商的(在15条中也有明确约定)。这是行业重大的变化,即合理收费是理所应当的。
关于第五章“附则”“第三十二条,通过智能信包箱提供信件、印刷品、包裹、报刊等投递服务的,另行规定”。这“另行规定”意思是不确定未来是否规定,或什么时候才能制定出规定。
笔者作为行业深度实操者,从实践的角度看该草稿还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更多的是喜悦,相信在政府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有力监管之下,行业能步入健康,快速发展阶段。这是一个关乎上下游产业链,关乎整个百姓生活,关乎交通市政资源占用及管理的行业,如今才正式启航。未来,末端的智能装备需求至少500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