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

技术

物联网世界 >> 物联网新闻 >> 物联网热点新闻
企业注册个人注册登录

余晓晖:工业互联网的生命力在于解决问题

2018-12-07 09:45 中国工业报周冰

导读:为何工业互联网能在较短时间里受到如此多的关注?中国工业互联网与国外有何不同?有什么挑战与机遇?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秘书长、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总工程师余晓晖一一详细作答。

此前,在广州举行的2018中国工业互联网大会上,一批中小企业分享了如何通过工业互联网给企业带来的巨大变化,这包括数据采集与共享、预测性维护、在线制造等等。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解决了企业发展中的痛点,打通了瓶颈,让企业获得了实质性的收益。

为何工业互联网能在较短时间里受到如此多的关注?中国工业互联网与国外有何不同?有什么挑战与机遇?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秘书长、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总工程师余晓晖一一详细作答。

解决需求成为市场共识

记者:工业互联网文件落地也就一年时间,但各界关注度非常高,您认为是什么原因?

余晓晖:国务院《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以及工信部《工业互联网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等文件的发布只有一年左右,但我国很早就在探索互联网和制造业、工业体系的融合应该怎么走,比如工信部2013年9月发布的《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年)》专门有一项是互联网和工业融合创新行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也较早就开展了工业互联网的体系架构研究。

也就是说,政策和产业的部署,并不是去年才开始,只不过去年国务院文件的出台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形成了一个热潮。中国信通院联合其他单位共同发起的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在2017年已经有几百家成员(主要是企业),有很多的思考与实践以及国际对接的铺垫。

但是最根本上,产业界一定是觉得工业互联网符合自己的需求,能解决自己的问题。我觉得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有这个共识。

一方面,中国消费互联网的发展对中国产业界有很大的启示,推动中国企业对互联网技术的接受度比国外要高,这一点在与美国、德国的产业界交流中得到了验证。另一方面,中国工业化本身时间不长,积淀不够深,反而没有那么大的包袱。

总体上,工业互联网的理念、架构设计,可以和企业的痛点、难点很好地结合,加上有一些先行者的成功案例。天时地利人和,使工业互联网的关注度非常高,开局良好。

信息化弥补工业化不足

记者:中国工业互联网发展路径与欧美相比,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

余晓晖:首先,国内外在方向上是一致的。工业互联网是把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应用到传统产业,特别是工业界的数字化转型。这一点是一致的。其次,从技术理念、架构体系是一致的,目的是让工业系统连接起来,让数据能够流动,通过数据分析、建模,进行各个层面的优化,最终进行生产工艺、生产线,还有生产过程的创新。在技术要素层面,都需要物联网连接、边缘计算,需要人工智能、大数据、移动互联、区块链等等。

不同点在于中国自己需求的多元化。多元化来自发展的不平衡,包括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不同的区域间的不平衡,以及中国工业要素体系也不太健全,比如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信用体系问题、保险问题等等,使中国工业互联网的发展与应用也非常多元化。

美国做工业互联网最早做得比较多的是GE,GE最主要的一个方向是资产优化,产品销售出去之后,进行远程的运营维护,比如发动机、能源设备,通过工业连接、数据进行分析和优化。德国比较突出的是生产技术的结合,生产工艺优化做得比较多。日本就是自动化、机器人结合比较多。这些基本上在中国都可以找到类似的案例。

但中国也做了很多欧美没有的东西,比如基于工业互联网解决信贷的问题,即通过交易数据、工业设备运行数据来解决信贷问题,做得很成功。类似的这种创新很多,这也是中国工业互联网多元化的一种体现。

另外,国外企业工业积淀较好,比如工艺参数、工艺包、工艺模型等等,这是由于中国工业化发展太快,工业积淀有差距。

记者:如何解决工业化积淀不足的问题?

余晓晖:传统工业化该做的东西还是要做。中国工业化目前还没有彻底完成,且不平衡,需要长时间积累。比如很多国外企业,掌握大量的工业模型算法,这并不是通过现在的人工智能实现的,而是把以前沉淀下来的技术进行标准化。

有一些新的东西,可能差距没有那么大,通过数据采集、关联学习,可以找到新的规律,通过新的方式可以弥补。甚至还有新的赛道,可以做得更好。

中国的企业家相对年轻,思维活跃,可以用互联网、数据技术去弥补现如今缺少的东西。广东一家企业,在垂直行业是隐型冠军,中国第一、全球第五,该企业想进全球前三,但发现比较困难。其他几家头部企业都是国外的家族企业、百年历史,而这家企业是第二代,虽然看起来跟排在前几的企业差得不多,但价值差距较大。可是企业领导觉得,百年老店对数字技术不是那么敏感,但他的企业不一样,可以走另外一条路,这就是信息化。

总体上,中国工业互联网一部分非常有亮点,一部分需要用新的技术追赶。中国工业化迭代时间不够长,但可以通过信息化的方式去弥补。

网络、平台和安全:挑战下的新机会

记者:网络、平台和安全三要素,各自的挑战在哪里?

余晓晖:网络分两块,一块是工厂内的连接,又分IT层面和OT层面,一块是工厂外连接。工厂外的部分,运营商网络差别不大,但需要一个整体的升级。要高可靠、低时延、大带宽、高安全、低成本、可定制,企业可以很方便地定制,这涉及到技术改造。工厂外网络和国外比没有太大的差距,有一些做得更好。

平台的挑战有技术层面也有商业模式层面。中国工业互联网平台很多,不足的地方是技术底蕴。技术底蕴分两部分,一个是工业,一个是ICT,工业技术底蕴差距较大,比如机理模型、数字双胞胎等等,这是长期的挑战,需要慢慢弥补。ICT方面的差距反而少一点。所以平台的挑战在于技术的短板和工业化的短板,但我们可以有所作为。

平台还有商业模式方面的挑战。在目前阶段,不能对平台有那么高的期望,因为需要探索,不能拿消费互联网平台直接比对工业互联网平台,后者需要不同行业的支持,意味着工业平台不会一下就有多少用户,一个平台也不可能覆盖所有行业,而且平台需要传统的IT技术、通讯技术、自动化OT技术、生产工艺技术、数据技术,这些技术的组合不那么容易。这个过程还需要投资,见效益不一定那么快。同时,平台寻找一个合适的商业模式还需要时间。

但是,平台也有模式创新,比如前面提到的通过平台帮助企业解决信贷问题。类似的这些模式创新很有亮点。

安全方面的挑战比较大。原来的信息安全和工业本身的功能安全是没有关联的,工业互联网把它们打通、结合起来后,安全的架构设计、技术能力、企业的制度设计都变了,这就带来相应的挑战。这不只是中国的挑战,所有国家都这样。 同时,安全也需要投资,但企业往往先关心怎么赚钱,怎么解决痛点、难点问题,安全问题没有那么明显,企业在意识上不那么重视,这是最大的挑战。

以产业联盟为支撑

为加快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推进工业互联网产学研用协同发展,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指导下,2016年2月1日,由工业、信息通信业、互联网等领域百余家单位共同发起成立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两年来,联盟会员数量突破800家,设立了“12+9+X”组织架构,分别从工业互联网顶层设计、技术研发、标准研制、测试床、产业实践、国际合作等方面开展工作,发布了多项研究成果,为政府决策、产业发展提供支撑。

记者:工业企业如何加入联盟?

余晓晖:企业加入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比较简单,通过联盟网站提交企业信息,经过常务理事会审议即可。会员可以参加会员大会,还可以免费分享所有的技术报告、标准等研究成果。

记者:中小企业对接工业互联网面临的是技术、资金,还是人才问题?

余晓晖:都有。从应用方来说,有痛点、难点,但关键是不知道怎么应对,这需要一个过程。目前已经有一些新的方式,比如有一些工业互联网平台提供低成本和定制化的服务,解决人才和资金的问题。从供应方来说,联盟有很多中小企业会员,成立时间也不长,比如做工业大数据分析、做连接的等等,他们可以和需求方对接,提供一些创新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