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智能家居设备,在方便生活同时也可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一定困扰。除智能门铃以外,智能电视、扫地机器人等等,都有可能正在“监视”着你的一举一动。
智能电视机 声控变“监控”
某公司2015年推出一款智能电视,用户可以通过语音识别软件,对电视“下指令”,实现开机、关机和换台。然而,该公司曾表示,如果用户下达的指令比较复杂,连通网络的智能电视就只能把用户说的话录下来,发送给第三方公司进行翻译。而录音期间,所在环境中的“一切响动”都会被记录下来。这也就意味着,“长出耳朵”的电视能听到的或许不仅仅开机关机指令,可能还有“不该听的隐私”。
扫地机器人 化身“间谍”机器人
很多人家中都有扫地机器人,帮主人打扫卫生。它身材小巧、“目光”敏锐,可利用摄像头扫描周围环境并执行自主清洁。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互联网的另一端,黑客手中的扫地机器人却变身成为了一位“间谍”。原来,这家网络安全公司在扫地机器人的登陆软件中发现了漏洞,利用漏洞,黑客可以伪装成用户本人登陆,对家电进行远程遥控,实时看到家中的情况。
车载软件漏洞 远程“控制”车辆
此前,澳大利亚的一位安全专家发现,一款电动车的车载应用软件存在漏洞。任何人只要获得这辆车的车辆识别号,就可以通过互联网对汽车下达指令。利用这一漏洞,他在澳大利亚成功控制了一辆位于英国的车。
事实上,不仅仅是智能电视、扫地机器人和电动汽车,其他带有摄像头、语音识别功能并且可以连网的电子设备,都存在隐私泄密风险。即使不是语音信息,人们储存在网络上的各种账号密码、地理位置信息都有可能“出卖”我们的隐私。业内专家提醒:保护个人隐私最好的方法就是及时更新软件补丁,并在不使用时:关机、断网。
智能家居是人工智能的进步还是人们隐私的危机?
智能家居,除了带给我们生活的便利,还有隐私安全的隐患。一方面,智能家居很智能很方便,另一方面,很可能当你在讲一些包含个人或者其他敏感信息的话题的时候,它们也会被当作数据被采集并且传输到第三方中。日前,在美国发生的一起谋杀案中,智能家居就扮演了“在场证人”。
根据美国调查与咨询公司Gartner公布的数据,到了2016年,在“智能家居”领域一共有3.391亿件联网设备投入使用,是2015年数量的接近2倍。
其实,不仅仅是亚马逊的Echo智能音响,还有谷歌和苹果等科技公司近些年在智能家居上下了不少功夫。
谷歌在今年的 I/O 大会上发布的名为“Google Home”的智能设备,它内置谷歌的人工智能语音助手Google Assistant,通过用户语音激活一定的关键词后就可以直接用语音给Google Home下达命令完成指令。
同样,苹果公司在 WWDC2016 大会上也发布了一款名为“Home”的系统应用,其前身就是Homekit。其借助iOS设备自带的Siri语音助手帮助你管理家里的智能设备,例如恒温器、智能摄像头、灯光开关等,获得Home应用支持的智能家居设备都可以直接在Home上进行管理调节。
通过对比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Google Home、苹果Home还是亚马逊Echo,他们的共同之处便是需要通过识别一定的语音关键词就可以触发,那么这也就意味着这些语音助手其实是一直都在聆听我们的谈话并识别其中的内容,不管这些语音内容是对着智能硬件说的还是家人之间的对话都会被记录识别。
或者说得严重一些,这些智能语音家具硬件,其实一直都在监听我们的日常生活。让我们不得不在享受智能设备带来的服务之时,意识到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安全与隐私。
Synack安全公司的专家对16种家用自动化设备进行调查,其中包括摄像头、家庭自动化控制器和恒温控制器。但调查结果却让人失望,他们发现几乎每一种设备都非常容易被入侵。原因就是很多人都没有修改原始密码和对数据进行加密。通过利用这些设备的漏洞,入侵者就可以收集到目标的各种资料,了解他们的行为和习惯,威胁到他们的隐私和安全。
理论上只要我们设置足够复杂的密码便也不会这么容易被黑,但如果把这些智能设备的信息全部都连接在一个智能终端上,那可能会增加被黑客攻击的风险。
专注于隐私防护领域的业内人士表示,过度依赖家庭无线路由器保护智能设备是极其危险的。用户常常在不知不觉间下载了恶意软件,这些恶意软件在家庭网络中会产生污染,并扩散至其他设备。
一般用户根本发现不了他们的设备被污染了,还在正常使用。而攻击者那里,早已经将用户的个人资料,甚至隐私看的一清二楚。
在这里,小编建议大家保护隐私安全从保护家庭网络做起,不定期更换Wi-Fi密码,尽量在12位以上,并结合大小写字母及数字,虽然网络安全不是100%,但是要把隐私泄露风险降到最低。有了良好的网络环境及使用习惯,配合使用隐私防护类软件,才能真正起到安全防护作用,不让黑客有机可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