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

技术

物联网世界 >> 物联网新闻 >> 物联网热点新闻
企业注册个人注册登录

消费互联网的他山之石,如何帮云服务厂商攻破边缘计算之玉?

2019-06-04 09:19 互联网江湖

导读:对于云服务厂商而言,相对于集中式的云服务1.0时代,分散式的边缘计算会面临更多更复杂的竞争环境,但同时,这也是它们成长为更大体量更大影响力公司的契机。

云计算,消费互联网,云服务,边缘计算

图片来自“东方IC”

时下,在消费互联网的世界当中,从文娱、资讯到电商、物流,下沉市场的争夺绝对是时下to C企业们竞争的着力点。

而另一面,在产业互联网的“大陆”上,同样有一场下沉的战争正在打响,云服务厂商、传统硬件厂商、电信运营商、CDN厂商等企玩家围绕“边缘计算”这个企业服务领域的下沉市场展开了新一轮的跑马圈地。

在过去几年的时间,集中式云计算一直被企业服务市场所推崇,但随着产业互联网的深入,物联网相关技术的发展,集中式云计算的局限性逐渐放大开来。而边缘计算可以对其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从这个维度来看我们可以将其看作云服务的2.0时代。不过对于云服务1.0时代的“土著”(譬如浪潮云、金山云、青云等)而言,能否做好“下沉”或许仍存在很大疑问。

分布需要寄生载体:云服务2.0更强调场景渗透

春江水暖鸭先知,不得不说,云服务厂商们对趋势衍化的嗅觉是灵敏的,就目前来看,行业的主要玩家已经相继推出了自己的边缘计划。

浪潮方面,保持浪潮云布局工业互联网的逻辑,即采取“平台+生态”的模式,基于自己的云化网络开放架构,支撑垂直行业的数字化,打造云网协同开放架构。

金山云过去与小米之间的协同效果还没有那么显著,但在物联网时代,边缘计算兴起,金山云采取“平台+硬件”的形态,一边是支持在边缘运行定义的容器镜像容器云平台KENC,另一边则与小米强大的终端硬件产品结合。

青云方面,给自己的定位是“企业级全栈云ICT服务商”,针对企业需求推出了九大产品品牌,输出软件进行ICT服务,通过云模式构建ICT系统。

不难发现,云服务商们布局边缘计算的路径其实就是依托于自己原先云平台的技术积累,因为构建边缘计算更多是强调它跟云平台之间的云边协同,其核心理念概括就是云计算向下延伸,让用户侧的设备就近接入云,用户业务就近处理。

然而,边缘计算的应用场景极其复杂,碎片化特征明显。如果只是掌握云的关键技术就能实现由集中到分散的渗透,那么就不可能衍生出这么多布局边缘计算的企业。边缘计算处于发展初期,任何具备一项产业特质的企业就等于拿到了行业的“入场券”。譬如现在安防和一些交通行业落地边缘计算的比较容易,通过摄像头结合AI能力实现边缘侧识别,所以海康威视、大华等原先在人们印象中与云似乎并不搭边的企业也具备相应的入场资格。

那么边缘计算这个新兴产业应该具备哪些特质?边缘计算联盟ECC针对边缘计算,定义了四个领域:设备域(感知与控制层)、网络域(连接和网络层)、数据域(存储和服务层)、应用域(业务和智能层)。

从设备域的角度来看,这其实就是终端与人接触的触点。先有设备才能采集视频、音频、语音、文字等信息。而网络域是指在网络域中部署边缘计算,实现各网络协议的自动转换,对数据格式进行标准化处理和传递。而在数据域包括终端数据的实时处理,提高对信息收集反馈的效率,缩短反射弧;其次是数据优化,过滤垃圾信息,提高数据的精准度。而应用域是指边缘计算提供属地化的业务逻辑和应用智能,在离线时也能正常运营。

四大领域涉及收集、网络、储存、传递、通讯响应等多个环节。对于云计算厂商而言,网络域、数据域和应用域都没有问题,因为这三个方面更强调技术服务的过程和反应,这是它们的优势。难就难在设备域上,事实上,就如同消费互联网时代,任何软件服务都必须寄生于硬件当中才能接近用户类似。对于拥有领先边缘计算的云计算厂商们难得不是中间的一系列技术,而是终端的数据收集,也就是设备域。

边缘计算的蛋糕太诱人了,或者说边缘计算背后的物联网太诱人了。2019年以来的边缘计算市场似乎就一直处于一种混战般的“大乱斗”状态。云计算公司在做,硬件公司在做,电信公司在做,互联网公司也在做。

或许有人会说,它们的技术不如专业的云计算公司。但心理学上有个规律,叫“晕轮效应”,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固定印象后,还会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其他方面的特征。在互联网江湖(VIPIT1)团队看来,如果过度强调技术端很可能就进入了一个晕眩陷阱,再牛的技术也得英雄有用武之地才行。而且单从技术端来看,未来可能存在许多的不确定性因子:

让我们看看边缘计算市场中非传统云计算企业的一些代表,硬件厂商中的英特尔、戴尔,安防的海康威视、大华,CDN巨头中的Akamai、网宿、CloudFlare,还有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以及很多大型企业孵化出来独立经营的子公司。

这些企业在所在的专业领域做得风生水起,本身就已经是很成功的企业,做出相对成功的边缘计算产品也不是那么奇怪的事。而且术业有专攻,每个公司生产的东西不一样,凭借自己的专业性,产品设计可能更接地气。

美国当代技术哲学家芬伯格说过:技术的开放是为了提高全社会的技术福利,而非打击技术的商业价值。而人工智能的三要素当中,算法、算力、数据,也只有数据被认作是真正的壁垒。

事实上,从移动互联网时代,安卓等手机操作系统的开源就已经非常明显,开源文化也成为互联网时代非常鲜明的特点,尤其是技术方面的开源已经成为诸多头部科技公司眼中的共识。各个“章鱼爪”,也就是零散分部的边缘计算平台是边缘计算的核心没错,从表面看这就是个技术问题,但它也是边缘计算的“操作系统”,是边缘计算的“安卓”,就像手机行业,非操作系统因素则要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因此,对于云计算厂商而言,边缘计算实际上是一个B2B2C的商业形态,如何搞定处于中间商或者渠道商角色的B端企业才是关键。前面我们提到的,浪潮为什么做生态?它要做的就是连接渠道商。金山云需要依托小米的硬件产品矩阵。青云也需要如浪潮一般找客户搭建渠道。

基因围墙下的少即是多:边缘选择遵循“奥斯卡姆剃刀”定理

由1.0的中心化云计算到2.0时代的去中心化分布式边缘计算兴起,由高高在上到走进每个人的终端,云计算企业的边缘计算布局其实与消费互联网的渠道下沉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譬如原先中心化的电商平台阿里、京东,在近年来开始忙着做渠道下沉的事,把自己的线下店开到各个社区终端,为的是什么?为的是削减与用户的距离,或是直接销售,或是前置仓,大大提升服务用户的效率。边缘计算同样也是如此,同样也是在做提高效率这件事,是云服务商们的“下沉战场”。

边缘计算的很多场景最终是要触到C端的,很多人认为消费互联网是产业互联网的前奏,未来C端和B端会进一步打通。“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这对看似对立的概念有着很多想通的地方。因此,参考消费互联网原先处于中心化巨头们的多中心化下沉布局,或许会对云服务厂商未来打好边缘战争提供了借鉴意义和新的思考。

1.术业有专攻:找准最熟悉的战场

不同企业,由于基因不同,在切入点的选择上会有所差异。

阿里和腾讯在渠道下沉上涉及的领域较多,包括零售、文娱、金融、电商、汽车交通、生活服务、房产家居、汽车交通等。其它企业,譬如百度、华为这样以技术见长的公司同样也主要以技术支撑性强的场景作为自己的下沉切点;而京东,在渠道下沉主要涉及的领域包括零售、家装等线下店。

由此而可见,除AT以外,其它科技公司在下沉领域的选择上其实相对还是比较保守的,这主要是因为在自己更擅长的领域进行产业升级把握会更大一些。

对于云服务厂商而言,也需要认准自己的优势,去自己更擅长的领域深耕,譬如浪潮工业和政务方面扎根较深,即便亚马逊、谷歌,包括国内阿里、腾讯,它们的技术实力再强,但B端和C端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市场,并不是简单地把过去能力与工业互联网进行物理嫁接,可能很难做出合适的平台。还比如金山云,原先在办公场景积累深厚,这个场景的优势会很明显,还有就是小米的优势硬件,譬如电视、手机等。

由此可见,就像消费互联网的下沉战场,各路玩家依据原先优势进行下沉布局。云服务商们的过去积累决定了它们迈出边缘战场的第一步,从这个维度来看,优势是它们选择的围墙但同时也是具备较高壁垒的优势资源。

2.盯准边缘计算对手所处的行业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这句话在边缘战场中非常适用。

硬件厂商做边缘计算,总有没有做的企业吧?互联网公司做边缘计算?总有纯to C的互联网公司吧?因为不是每一家公司都具备进军B端的精力和本钱。

在时下的消费互联网竞争中,面对技术赋能的潮流,云服务、人工智能、大数据逐渐发挥出重要的作用,技术赋能已经成为C端和VC端宣传的重要筹码。但阿里背景的下沉“代理人”不会使用腾讯云,腾讯反之也亦然。在互联网江湖(VIPIT1)团队看来,任何一项可以作为支撑性技术的产品在发展过程中,“中立性”应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而在边缘计算上,以华为云为例,虽然它拥有雄厚的技术实力,但它的平台做得再好,oppo和vivo会用吗?它们都是手机制造商,是竞争对手,用对手的技术服务平台,数据安全方面会有很大顾虑,这时候,传统云服务商会是它们更好的选择。

9012年了,没有人会怀疑上不上云,关键是在哪加上云。

边缘计算的场景其实一直有一个特点,就是个性化。譬如开车场景和居家场景明显不能用一个普适性原则一并概括,边缘计算平台寄生硬件自身的构造、工艺、使用方式都大相径庭。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到最后可能什么也抓不到。因此,对于云服务厂商而言,一定有自己覆盖不了或者很难覆盖的场景。这时候就需要把握住自己的优势领域以及准客户较明显的领域(对手领域),尽可能地在这些场景中树立自己更专业更值得信赖的品牌形象,同样水平的边缘计算服务平台,品牌这时候会起到关键作用。

这其实与奥卡姆剃刀定律所表达的意思类似,讲究“简单有效原理”,切勿浪费较多东西去做,用较少的东西,同样可以做好的事情。

由此可以衍生出两条不同的发展态度:

1.对于优势领域以及准客户较明显的领域,要试着去追求垄断,这会是自己的“大本营”,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2.对于其它的增量场景,主推多云架构的解决方案,允许自己与其它云共存的情况,弹药确立自己某个维度的优势,因为企业可能面临各种复杂的情况,或许基于一些特殊原因考虑,并不倾向与单独一家平台合作。而边缘计算平台的包容性,给予企业客户足够的使用弹性,同时也有自己在某方面的不可替代性,这样不容易被抛弃。

总而言之,对于云服务厂商而言,相对于集中式的云服务1.0时代,分散式的边缘计算会面临更多更复杂的竞争环境。而且不只需要考虑B端情况还需要考虑C端,但同时,这也是它们成长为更大体量更大影响力公司的契机。因此,在产业的萌芽期一定要找准最适合自己发展的姿态,确立合适的商业模式,迎接未来产业互联网的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