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据斯坦福大学在《PLOS Biology》发表的一篇文章中称,可穿戴式生物传感器不仅可以监测心率、体表温度、运动量和其他生理参数,还能检测出与肝炎、炎症甚至胰岛素有关的重要生理指标的异常。会在将要得病而未得之前,通过可穿戴设备会提前预测得出结果。
这几年可穿戴设备的市场有些萎靡,因为可穿戴设备主要用于医疗健康的监测比较多,但是因为检测的准确度不够,很多关键身体数据很难检测,比如汗液的成分等等。
据斯坦福大学在《PLOS Biology》发表的一篇文章中称,可穿戴式生物传感器不仅可以监测心率、体表温度、运动量和其他生理参数,还能检测出与肝炎、炎症甚至胰岛素有关的重要生理指标的异常。会在将要得病而未得之前,通过可穿戴设备会提前预测得出结果。
文章中还提到,许多可穿戴传感器能连续频繁地监测生理功能,包括心率、体表温度、血氧水平以及运动。可穿戴传感器24小时监测身体机能,在用户患病或有其它异常时,来自这些传感器的数据显示出了日常活动模式的个性化差异,能有效提前预警身体状况。
为了不仅仅只在身体运动上的监测,从皮夹到手环,再到智能手表,大多计步设备后续发展需增加监测身体指标。现在,工程师都对未来已开始使用传感器来检测和测量心率、汗液、温度、睡眠、生殖健康,卡路里、GPS坐标、血压、UV紫外线和葡萄糖水平。还有很多传感器在研发阶段,未来的几年,它们都会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精确。
便携式生物传感器对监测个人日常活动和生理状况大有裨益,提升了用户数据感知与控制能力。未来对于社会经济条件受限或偏远地区人们的健康管理和健康护理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除了可穿戴设备专注医疗健康监测上,最大的关键就是实现通讯与物联网之间的实时互通,能在智能手环或者手表上能加入更多的传感器模块。之前Apple Watch只是一款智能手表,需要连接iPhone的蓝牙才能实现拨打电话等功能。一旦离开手机,它只不过是一款智能手表。目前整个行业开始了加速淘汰过去式的SIM卡方式,改用eSIM卡(虚拟卡)来解决可智能穿戴设备的通讯,实际上是将传统SIM卡直接嵌入到设备芯片上,而不是作为独立的可移除零部件加入设备中。
eSIM卡相较于实体SIM卡可以减少高达90%的空间,因为它已经在制造过程中被嵌入了设备之内,用户可以进行远程激活连接。随着可穿戴设备的普及,通信和联网也在成为这些智能硬件的一项标配功能。显然,相对于汽车、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的内部空间要珍贵的多,特别是在电池技术还未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前提下,因此eSIM显然是个更好的选择。目前中国联通已支持该技术,相关设备有Apple Watch Series 3、三星Gear S2/S3、华为Watch第二代,都支持eSIM卡。
通过智慧生活周边以及相关市场报告清晰可见,智能手环和智能手表的实际价位、功能和外观综合来看在可穿戴设备中性价比最高。从市场份额来看,到2020年左右,智能手表的市场份额会超过智能手环,而苹果智能手表在行业内依然处于领先者。换个角度来想,从现在来看,对可穿戴设备的定义不再是手机配件或者是迷你手机,而是新的物联网入口。一个穿戴设备与整个物联网互通,起到一个身份识别的功能。同时,在智能穿戴的今天,也是人工智能与普通消费者交互的开始,随着传感器的成熟,越来越多的人会享受到智能穿戴的魅力。所以,可穿戴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联网,这个趋势是一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