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

技术

物联网世界 >> 物联网新闻 >> 物联网热点新闻
企业注册个人注册登录

十问十答:中国物联网产业完善,是Arm重视的市场之一

2019-11-08 08:55 物联传媒

导读:近日,物联传媒记者特别采访了Arm物联网服务集团负责人陈曦,在Arm开始加快布局物联网约一年之后,再次了解这家公司对于物联网现状的看法。

这个世界不缺少发现,而是缺少发现后的思考。物联网行业亦是如此。

如何做好物联网事业是每家制定了IoT战略的公司面前最大的难题。

(前情提要:2013年左右Arm就开始有物联网事业部了。到2018年,Arm布局物联网的步伐开始加快。6月收购物联网连接管理技术公司Stream Technologies;8月收购企业数据管理领导厂商Treasure Data,并将其和内部产品进行融合,推出物联网管理平台Pelion;11月又推出新的物联网操作系统Mbed Linux OS。不断的投入与产品架构的丰富成为Arm2018年物联网工作的最大特点。)

近日,物联传媒记者特别采访了Arm物联网服务集团负责人陈曦,在Arm开始加快布局物联网约一年之后,再次了解这家公司对于物联网现状的看法。

下面直接进入提问环节。

1 行业常提物联网碎片化,具体来说物联网行业还面临哪些困难?

答:这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可以先说两个方面。第一,是为了设计一款在性能、价格、安全各方面比较平衡的产品,要面临不同的设备类型、通信类型的挑战;第二,是人才的挑战,做物联网创业企业挺艰苦的,可能从设备端开始,需要能懂基本芯片,会开发芯片,能选择芯片的人才,也要懂操作系统,懂通信协议栈的人才,还需要懂安全,懂云平台,懂应用开发的人才,把这些人找齐,第一笔钱可能就烧完了。

为了帮助解决这样的问题,Arm扮演的还是一贯在芯片IP领域的角色。我们做一些可能比较花时间、精力,而且非常底层的技术,帮助把物联网的基础垫高,合作伙伴就能站在Arm的身上跨过这个门槛,发展物联网的相关方案。

2 Arm理解中的国内与国外物联网市场是否有哪些不同?

答:我觉得肯定有区别。

首先,中国物联网是目前产业链最完整的,因此相对的在和外部世界的互动上并没有特别的紧密。全球其他地方的产业链因为相对不完整,比如没有那么多从事物联网应用的厂商,他们之间不同地区的互动可能就多一些。

其次,国内外对物联网市场的关注点可能也不一样。虽然都希望从物联网应用中获得数据价值,但国外还是优先保证安全,保证隐私不被侵犯。国内尽管大家对安全越来越重视,但可能因为习惯问题,暂时并没有花特别多的精力或额外的成本去响应这块的挑战。

再次,现在国内很多的物联网项目或应用,交付的状态是项目制的,或者说背后有政府或权威机构推动,由此会比国外只服务于某个场景某个企业的项目融合度更高一些,综合性更强一些。

3 对中国物联网市场发展现状有哪些理解?

答:中国物联网潜力一直非常大,市场体量非常可观。

这个产业链是逐层推进的,首先,芯片是所有事情的基础,目前越来越多的物联网芯片推向市场,这部分的市场增长比较显著;其次,模组是最基本的通道,同样得到了非常大的市场认可。再往后到设备,不同的行业领域有不同的增速,首先表现的是在某些爆点行业有显著增长,比如表计类,可称得上是目前物联网存量最大的池子。

4 Arm在物联网领域有两个操作系统,一个是Mbed OS,一个是Mbed Linux OS,这两个有什么大的区别吗?

答:最大的区别在于针对不同的Arm IP。

Mbed OS是实时操作系统的内核,采用 Arm工具链中的Keil软件支持嵌入式开发,面向一些资源比较受限,希望能够用简单快捷的方式满足应用开发需求的设备;Mbed Linux OS是以Linux作为内核,在Linux的基础上加入了连接及安全的协议栈,通常面向网关、摄像头、工业电脑这类资源配置更加丰富的设备,方便用户集中开发高附加值的功能。

5 国内像阿里、华为都在大范围推物联网操作系统,Arm和他们是竞争关系吗?

答:我理解这其实不是一种竞争关系,世界上不可能只有一个操作系统,特别是嵌入式的,可能有几十上百种操作系统在嵌入式里面,嵌入式的核心代码比较大,入门并不困难,困难是怎样坚持做一件事情。

Arm是跑得最早的,在6年前就开始推第一个版本的操作系统,一直以免费开源的形式坚持到现在。我们有全球150家伙伴,超过42万开发者围绕一个操作系统在做不同的研发。这个月Arm也宣布推出全新的Mbed操作系统伙伴管理模型,为合作伙伴提供了一个共建生态的方式,共同为操作系统作出贡献。可以看出Arm在维护代码的质量、稳定性、支持的力度上与其他厂商是有区别的。我相信任何一家的操作系统如果能够投入同样的精力,能够做同样的支持,开发者都是非常愿意尝试使用的。

至于最后市场上是不是会大浪淘沙,慢慢形成统一的意见,就像移动互联网的安卓和IOS,这是一个市场的选择。

6 物联网的应用是多种多样的,一个操作系统是否能够满足所有的需求?

答:一个操作系统不能保证满足所有的应用。

像Arm也有两个操作系统,是针对不同的芯片算力,更多的是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有些应用需要传输视频图片,需要处理数据量很高的运算,实时操作系统可能不太合适了,这个时候就需要富资源的操作系统的平台来支持。但如果它本身比较简单,又对实时性要求特别高,可能实时操作系统更合适。

我的理解在不同的应用领域,Arm能够尽量降低这种复杂程度。你会看到Arm是帮大家做减法。那么多的芯片,不同的平台,不同的设备,不同的应用,希望至少在中间这个部分帮大家收一下,收到2个操作系统,3个操作系统,能够收拢到一个平台或者两个平台,这样大家就不用花那么大的精力处理那么多的碎片化的东西。

7 Arm和联通合作也有一段时间了,当时双方的合作模式是什么样的?

答:我们跟联通的合作应该是今年的7月18号正式发布平台上线,是基于设备管理平台的本地化部署技术合作。前期做了很多的准备工作,包括合作伙伴上到设备管理平台需要前期设备的对接、生态的融合。我们看到很多的客户需求是来自公司的新产品,那新产品的构建过程当中Arm提前参与到企业芯片的选择和资源的预留,以及相关安全构架的优化,所有这些我相信是Arm和传统将设备连上云的平台企业非常不一样的地方,并且这个地方对企业来说其实是最难最花时间的。

而且我们跟国内很多公司有合作,因为本身产品组合里面有非常多不同的部分,这些东西并不是紧耦合,可以单独的使用,包括操作系统,安全加密以及云平台。所以每家的合作方式不一定会完全相同。

8 阿里和腾讯等企业同样在建立生态吸引合作伙伴。Arm在中国的市场优势在哪里?

答:我觉得和所有这些云服务商,包括国内主要的物联网厂商都是合作竞争共有的关系。

因为Arm在国内的定位会稍微和海外的不一样。我们在国内的策略是更多地把相关的技术授权给我们的合作伙伴,像中国联通,他们应用Arm的技术,加上他们自己相关的能力,整合出一个新的服务方式给到他们的客户。并不是Arm直接和刚才提到的企业竞争,而是Arm的合作伙伴可能会与这些企业参与到同一个市场。

而且技术是一部分,合作伙伴看重的另外一部分是Arm的生态,通过Arm的生态帮助他们把客户支撑起来。

9 安全正在被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Arm提供了什么级别的安全解决方案?

答:首先,不同的行业对安全的敏感度不太一样,而且不同领域的市场,包括国内和国外的市场,大家对安全的要求和关注度都不一样。

比如和金融相关的,可能对物权相关的就比较敏感。另外是隐私信息,比如有一些健康医疗类的设备,会在使用过程当中记录会员的体征相关信息。还有一些跟日常比如人身安全紧密关联,比如接入性控制的智能电源以及汽车里面的一些应用。

Arm所强调的是如果要做一个大规模的部署,比如要部署上百万的设备,需要一个大家都能够认可的安全方案。这不是安全性高到没有任何人去攻破的程度,至少当攻击这样的安全系统时会付出非常大的代价。Arm会有相关的措施能够持续更新安全的状态。

Arm的安全理念是通过硬件IP,加上云端的计算,也就是硬件加上软件来综合保证。我们也倡导安全不是Arm一家的责任,是所有生态伙伴共同努力去做的。

10 物联网行业正在蓬勃发展,Arm的商业模式有哪些内容?

答:这个可能需要把Arm分为两个部分解释。

首先,Arm的传统业务是芯片IP,通过IP授权,通过对应的IP版税,我们分享整个半导体行业成长的红利。另外一部分业务是我所在的物联网服务集团。物联网服务集团是为了促进整个物联网设备大规模部署,集团主要的盈利模式是云服务。

我们细分云平台,来提供不同的服务方式。在为客户服务的过程当中,我们也会结合Arm的专业服务,在很多有特殊要求的应用场景里面按照客户的要求修改对应的操作系统,以及对应的云服务的客户端。笼统来看,这些都是服务,可能是通过项目形式,可能是通过云平台形式,也有可能是通过私有化部署的软件形式交付的。

记者补充:

如何催化物联网设备大规模部署,这是Arm公司自成立物联网服务集团以来一直在思考的一件事。

执行过程中,Arm主要聚焦4件事,包括如何帮助快速开发设备、如何快速连接设备、如何减少设备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如何帮助企业将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信息融合在一起发挥效力。

由此形成Arm的产品架构,包含Mbed操作系统,提供基本的开发环境给物联网从业者;包含Pelion物联网平台,将连接管理、设备管理、数据管理三层技术服务提供给企业选择;包含安全产品,从芯片IP一直延伸到云端,保障物联网设备生命周期安全。

Arm还提到了客户数据平台(CDP),这是数据管理平台新的衍生物。在不具备太多行业属性的数据管理平台之上,提炼出基本能力将其应用到客户的具体业务流程中,以此形成一种偏向应用的数据解决方案,从而真正实现物联网数据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