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5G的进程比我们想象得还快,它就像一辆已经启动的跑车,载着来自各个行业的乘客加速狂奔。这篇文章,我将继续呈现2020年AIoT领域的最新发展趋势之一,5G。
5G的进程比我们想象得还快,它就像一辆已经启动的跑车,载着来自各个行业的乘客加速狂奔。这篇文章,我将继续呈现2020年AIoT领域的最新发展趋势之一,5G。
如今,我们面对的问题,不再是要不要拥抱5G,而是在不得不直面5G的前提下,怎么用好5G,助力企业发展。
一些昨天很成功的企业,想要在今天和未来继续取得成功,就得不断寻找新的增长方式,开启“第二曲线”。第二曲线,由管理大师查尔斯·汉迪在《第二曲线:跨越“S型曲线”的二次增长》一书中提出。
总是停留在“第一曲线”,就会被舒适区所“禁锢”,无法超脱。S型曲线会不可避免地达到巅峰并开始下降,这种下降通常可以被延迟,但不可逆转,柯达、诺基亚、雅虎…都是沉沦第一曲线,陷入平庸的实例。
如果组织和企业能在第一曲线到达巅峰之前,找到带领企业二次腾飞的“第二曲线”,那么企业永续增长的愿景就能实现。通向第二曲线的道路并不平坦,要一次次跃过那些由成功铺设的“陷阱”。用汉迪的话说:“当你知道你该走向何处时,你往往已经没有机会走了。”
现在,有实力载着千行百业,从“第一曲线”跃迁到“第二曲线”的底层共性力量之一,就是5G。不过5G虽然能力很大,但是挑战也不小。5G列车的“司机”相当顽皮且富有探索精神,80%的概率并不会沿着3G、4G铺设的既定路线向前走。可以说,5G将把我们这些乘客带入前所未有的“无人区”。
因此,在5G这条通向未知的道路上,选好“老司机”很重要。这名“老司机”最好已经验证了自己寻找“第二曲线”,甚至“第三曲线”的能力,让公司保持着良好的发展,还要能领先众人,多想一层、多看一步。
在国内,具有“老司机”特征的企业很明显,那就是华为。1G曾是摩托罗拉的天下;2G诺基亚、爱立信、摩托罗拉三足鼎立;3G高通突出重围;4G苹果重新定义了手机;而到了5G时代,华为成为最有实力傲视群雄的企业之一。
所以这周,我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无线产品线副总裁、华为无线网络战略与业务发展部部长兼首席战略官徐伟忠,在他的办公室里,进行了一次只谈干货的交流。
那天,他刚完成重要的海外移动通信会议回国,掌握了全球5G的最新进展。同时,作为首席战略官,他还有一种能力,能将那些遥远的、局部的、零星的东西,拼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形成一个体系,并且教会别人如何去建立这套完整认知。
我们一人一杯咖啡,围绕5G,开启了不那么轻松的对话,逐个探讨了5G的应用场景、战略布局、最新进展、5G与WiFi 6、挑战与对策…
谈场景:立足高价值业务
彭昭:面对5G,不少企业还是很迷茫。能否举例说明你们看好并重点投入的5G应用场景有哪些?
徐伟忠:5G从哪里入手,我们一直在探索。从头部企业入手,抓住高价值业务,是我们目前的选择。这是一个踏实的围绕具体场景,进行技术体系重构的过程。
比如在能源领域,我们联合南方电网、移动集团,一起打造5G智慧电网。在测试中,我们初步验证通过运营商网络切片,为电力行业客户提供定制化的“行业专网”服务。
制造领域,我们联合上海联通、商飞,共同打造了全球首个大飞机制造数字化工厂。核心的4个典型场景包括:云化机器视觉、AR辅助、机械臂远程操控、海量数据上传。这4个典型场景又具体落实为50个应用子场景,具有代表性的比如拼缝检测,运用5G可将检测时长缩短80%、人力节省95%。
在海外,我们和博世、西门子、倍福(Beckhoff)共同推动成立了5G产业自动化联盟(5G-ACIA),促进5G在制造领域的标准化和规范制定。例如在德国,华为与博世完成了5G服务于智能制造的网络架构,和5G被集成模式的研究与验证。华为与倍福联合开发了5G网络性能评估平台,加速5G集成开发。
彭昭:机器视觉、AR+设备管理、远程操控…你列举的都是非常重要的场景。最近我看到,Forrester预测在5G、AI等技术的推动下,边缘云服务市场在2020年将至少增长50%,这个数字很可观。
徐伟忠:这几个仅仅是代表。除了刚才提到的这些例子,华为在车联网、智慧医疗等领域,包括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5G相关应用,都在进行尝试。
从B2B业务来看,5G时代最大的变化可能是,5G的行业应用不再围绕网络能力展开,而是围绕场景展开。这次变化有可能彻底改变我们不曾深度触及的传统行业的生产结构、生产关系,甚至思维方式。
大家必须要一起来探索才能找到5G的核心能力。我们不会只描绘愿景,只看好的一面,也要分析技术演进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任何技术的普及都需要时间,不会一蹴而就。
彭昭:为了促进这些业务场景的落地,你们投入了哪些资源?
徐伟忠:通信技术发展有个规律,基本上每10年一代。华为从2009年就开始进行5G技术的研究,到今年正式5G商用,不知不觉中已经累计投资了40亿美金。
现在5G的行业应用还处于一个酝酿期。随着5G网络部署的推进,我们预计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会开启第二曲线,各种各样的应用可能呈现雪崩式的发展。
在2C消费者方面,我们积极推动Video 3.0,让视频从广播电视、互联网模式,演进到移动高清模式。无论是4K/ 8K视频,AR/ VR的产业发展,我们希望给消费者带来更好的体验。
在2B企业方面,我们作为创始成员,参与了5G汽车联盟(5GAA)、5G产业自动化联盟(5G-ACIA)、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AII)、5G 应用产业方阵(5G AIA)等行业组织。
面对未来,我们认为有一些成功经验可以借鉴。比如5G的先行技术,NB-IoT窄带物联网就取得了很好的发展。一开始没人投芯片,华为就投,协同模组厂商,连接水表、气表、家电、门锁…短期之内就形成了NB-IoT接近亿级规模的应用。5G推进中,我们也会借鉴这些经验。
未来10年是5G发展的黄金10年,华为的组织是围绕业务而设计的,并在运作过程中不断优化。现在我们在5G网络侧(不含终端),整体人力投入超过10,000名。
华为无线会去考虑我们该做的事情,但不会把所有事情都包揽了,我们会把更多的空间留给合作伙伴。5G的成功归根结底建立在生态链成功的基础上,垂直行业的合作伙伴可以在华为的底座上开展工作。我们能做的就是服务好生态伙伴,让他们炼石成金,引爆5G的杀手级应用。
谈进展:投入中频研究
彭昭:5G和WiFi 6之争似乎愈演愈烈,在这方面有哪些最新进展?
徐伟忠:从场景上来看,5G和WiFi有很大区别。WiFi更多的是侧重于室内、园区内的场景。WiFi 6技术引入了一些5G的空口技术,性能相对WiFi 5有所增强,但安全、抗干扰以及组网等方面和5G仍存在着较大差距。
应用场景上,由于WiFi覆盖距离短,室外广域通信主要依靠4G、5G的蜂窝通信技术。在室内,WiFi像其它技术一样,都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很多行业也在积极探索WiFi 6与5G通信技术的结合应用。
彭昭:所以要思考的,不是竞争,而是结合。
徐伟忠:每项技术都有自己最适合的场景。
其实一直以来,全球电信界期待一个地球共用一套电信标准的想法,终于在5G时代实现了。曾经,2G有两套标准、3G有三套、4G也有两套。到了5G,十分难得的只有一套标准。
在频谱方面,为了满足5G更大容量和更高传输速率的需求,各国都在致力于为5G分配更多频谱,尤其是中频频谱。在刚刚结束的2019世界无线电通信大会上,中国代表团提出未来4年将6Ghz频谱用于5G网络研究的提案。这个提案得到了欧洲、俄罗斯、非洲、中东等大量国家的支持,迅速形成产业共识并通过大会批准。
我们也将联合产业界伙伴,共同展开6Ghz频谱用于5G的关键技术研究工作。
彭昭:华为围绕5G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哪些最新进展?
徐伟忠:讨论5G时,经常说技术重构和商业模式的变革,往往忽视了时间也是5G时代的一个核心。5G时代,时间是一个重要变量。我们的进展很快,每隔一段时间就有质的变化。
到目前为止,华为已经获得60多个5G商用合同,其中有32个来自欧洲,11个来自中东,10个来自亚太,7个来自美洲,1个来自非洲。5G基站的发货量已经超过40万站,这个数字每天都在增加。
从2C业务上来看,4G时代,视频、游戏、网购,是最热门的移动宽带应用。从2B业务上来看,整个从产业链,从芯片、模组、到终端、设备、云平台…都很完整,而且布局很快。
在华为上海研发中心的X-Lab,我们展示了各种新型应用。5G时代折叠屏手机、Video 3.0、AR/VR可能将成为一种新的标准配置,让我们获得一个新的空间,去开发出更多体验良好,甚至是全新的应用。
5G的发展速度我们也做了一个预测,我们预测到2021年,全球的5G用户将达到5亿,从现有节奏上看,这个预测偏保守。如果与3G、4G做个对比。我们认为5G只需要3年,就能达到5亿用户,而3G用了9年,4G用了6年,才达到同样的用户数量。
谈挑战:重构技术体系
彭昭:5G的挑战也不小,包括5G的覆盖、耗电和价格等问题。这些挑战,你们怎么应对?
徐伟忠:这些挑战的本质是指向5G的价值问题。我们首先需要明确5G带来的价值是什么?5G是一项关键技术,是一个为千行百业创造跨越式机遇的引擎。
5G基站因为使用频段比4G高,使业界产生5G基站覆盖小、布网密度高的误解。通过多年的投入和研究,华为使用超级上行等技术手段,使5G基站与4G达到同站共覆盖的效果,基本上实现5G与4G基站建设1:1的覆盖。
我们还研究出了5G极简的解决方案,可以支持多频段、多制式都高度集成在一个基站产品中,节约了站点空间,无需新增站点和基站,5G与4G可以做到共站。网络复杂如5G,我们还提出自动驾驶网络,将网络功能按需从中心至边缘分层部署,实现云边协同的分层自治。
彭昭:不是自动驾驶“汽车”,而是自动驾驶“网络”。
徐伟忠:这是一套网络智能运维的解决方案,为了在2G-5G“四世同堂”的时代,实现网络的自治、做好网络的运维。也正因为我们历经2G、3G、4G,来到5G,所以才更懂5G的网络需求。
再说耗电,从目前5G基站产品来看,5G设备的功耗相比4G稍微大一些,但基本上维持在一个数量级,小区容量还提升了30多倍,相当于5G基站设备比4G设备能效切实提升20~30倍。IMT-2020(5G)推进组在定义功耗时,明确提出5G可以带来每比特功耗的降低。
彭昭:得算明细账。
徐伟忠:对。在同样的覆盖能力下,5G可提供67倍的4G容量,每比特能耗只有4G的1/25。
从基站价格来看,设备成本是与生产规模成反比,规模越大,成本越低,这是产业商业发展的基本市场规律。5G元年的通信设备与4G元年,2009年的通信设备相比,同样处于高位,但是现在4G设备单价,比10年前4G设备便宜了很多。5G基站的价格也会随着规模增大而逐年降低。
我们不能因为现在的挑战就低估5G的发展。随着时间的递进,当5G成本大幅降低的时候,原有的技术体系和模式会被重新架构。
媒体现在所宣传的“5G可以几秒钟下载一部高清电影”,是用现有的思维惯性思考5G。如今延续4G道路发展5G的这种惯性正在消失。原有惯性的消失,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如果所有人、物的连接全部实现,将会产生多少数据?这么多的数据红利,怎么创造价值?
设备数量和数据的快速增长,背后隐藏着巨大的需求和商业机会。边缘设备产生的大量数据,和日益提升的对网络实时传输和处理能力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显著。抓住刚需、解决矛盾,就是创造价值。各行各业都在围绕云、端、边相结合的架构,寻求一种动态平衡。
创造价值的动力,会驱使千行百业回归本源,找到初心。无论对技术的演进,还是对行业的特性,我们都满怀敬畏的去思考和融会。
本文小结:
1.有实力载着千行百业,从第一曲线跃迁到第二曲线的底层共性力量之一,就是5G。
2.5G时代最大的变化可能是,5G的行业应用不再围绕网络能力展开,而是围绕场景展开。
3.生态伙伴是5G创新的源泉,华为能做的就是服务好伙伴,引爆5G的杀手级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