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

技术

物联网世界 >> 物联网新闻 >> 物联网热点新闻
企业注册个人注册登录

忙春耕,除了专家农户还有大数据、无人机……

2020-03-05 08:46 科技日报
关键词:大数据无人机

导读:小麦进入返青期,气温骤降会带来什么影响?疫情当前,农民兄弟该如何下手?

小麦进入返青期,气温骤降会带来什么影响?疫情当前,农民兄弟该如何下手?

农历“雨水”前后,科技日报记者探访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山东省项目区(以下简称“粮丰”山东项目),了解到 “粮丰”山东二期、三期项目联动,正利用互联网、智慧农业和无人机等科技手段,开展小麦春季生产指导。

抓住症结,十多项最牛技术种进地里

从济南出发,北行40公里,便到达德州市齐河县。这里的一处科技示范田占地约600亩,面积并不算大,却是“粮丰”山东项目二期、三期试验的主要承载地,吸引了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玉米所、资环所、农机院、信息所以及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等50余位专家在此埋头苦干,更囊括了小麦、玉米生产全程的十多项“最牛技术”在此扎根发芽。

科技日报记者了解到,在小麦生产季,这里展示了52个小麦新品种和8项节本增效、均衡丰产种植技术;在下一季的玉米示范田里,这里还将展示50余个玉米新品种和6项资源高效、抗逆减灾种植技术。

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栽培岗位专家、山东省农科院研究员王法宏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小麦、玉米的新型播种技术,玉米晚收、小麦晚播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药肥‘双减’、精准施用等技术,都瞄准了绿色协同高效的目标,抓住了当前黄淮海种植区粮食生产的关键症结,并且收效明显。”

突如其来的疫情,影响到小麦的春季管理计划,而非常时期的顶层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对症下药,“粮丰”山东项目二期首席专家王法宏研究员与三期首席刘开昌研究员提出了具体要求:提前谋划,对标找差距,全力做好项目执行和验收准备工作;深化项目间联动,加快技术集成与熟化,推进示范区建设,发挥好项目示范引领作用;充分运用项目研发的关键技术和物化产品,做好项目区小麦春季管理和技术服务。

人员限流,专家服务却能“天天见”

记者拿到了几份标明“气象信息快报”的文件,上面简要分析总结山东在当前的气象条件和未来两周天气变化走向特征的基础上,面向项目区提出了小麦田间管理和预防倒春寒的防控建议。这是赵红研究员团队精心制作的。眼下,260万亩示范区和项目三期的18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小麦春季田间管理,依靠的气象资料就是它。

大数据能为农业做什么?项目团队早已达成共识:种粮要靠先进技术这个“聪明的大脑”。依托海量农业数据,农业科学家们可对农产品产前规划、产中管理与产后销售进行全链条大数据管理,种粮大户可以有效掌握市场供需预期,以需促产;政府部门可利用大数据优化农业要素布局,为农户引入先进的科学技术,提升竞争力。

这也是团队正在攻关的重点。陈国庆教授团队同步跟进,利用高分卫星遥感监测,通过专有模型将遥感监测数据转换成小麦长势数据,实现了项目核心区农田信息采集和分析的全覆盖,保证了特殊时期项目各项核心试验的实时观测和关键数据采集。

同时,团队还与参与项目三期的十余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作,通过无人机多光谱和固定式多光谱实时获取示范区小麦田苗情、光照、温度、耕层土壤湿度等数据,实现小麦长势、水分、养分状况的多维度分析,为8000余亩示范区的水肥一体化、无人机喷施农药等田间智慧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和技术指导。

疫情防控,限制人员流动,如何不误指导农民小麦管理?结合信息平台监测到的苗情和气象信息,王法宏组织制定了项目区不同区域的春季麦田管理意见,提出了示范区小麦分类管理指导规范,第一时间在“山东粮食丰产科技信息平台”网站发布,该意见被山东省农业主管部门采纳并在《山东省春耕生产形势分析及面临的困难问题》中发布。

专家与农户不见面,但服务却要“天天见”。记者了解到,山东省农科院各团队创新技术指导与服务形式,组织小麦专家及时通过电话或微信联系对接服务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解惑答疑,进行技术指导;并通过山东乡村广播12396为农服务热线、“CCtalk”软件等网络平台开展视频直播,回答了1000余个农民关心的小麦春季管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