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纵观这一场即将拉开大幕的“自动驾驶+”时代大戏,在“互联网+”时代和“城市大脑”时代之后,又会迎来纷纷扰扰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万家脸谱,那么在这个新机遇的舞台上,交通行业又会遇到什么挑战?是否又会成为舞台边缘摇旗呐喊接龙游戏的旁观者?如何结合自身特点成为自动驾驶“+”的一部分?
自动驾驶概念从提出到测试试点到现在提升为全球多个国家的发展战略,仅仅经过了20年时间,尤其是国家发改委2020年初联合多部门发布《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后,国内很多与自动驾驶汽车、智能汽车相关的行业一夜之间欢欣鼓舞、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更有其他不相关行业不甘示弱、创新转型、重金布局。
纵观这一场即将拉开大幕的“自动驾驶+”时代大戏,在“互联网+”时代和“城市大脑”时代之后,又会迎来纷纷扰扰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万家脸谱,那么在这个新机遇的舞台上,交通行业又会遇到什么挑战?是否又会成为舞台边缘摇旗呐喊接龙游戏的旁观者?如何结合自身特点成为自动驾驶“+”的一部分?
一、严峻的挑战和难得的机遇
我们当下总会说一句玩笑话“现在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
自动驾驶的智能汽车现阶段已经驶出测试场,开始正式路测。虽然驶出测试场的车辆未必就证明在测试场内已经没有问题了,但是从世界各国加快自动驾驶车辆路测的进程来看,游戏的上半场其实已经赛时过半。
由汽车制造商为主导,联合不断涌现的传感器技术、人工智能(AI)技术、互联网技术等公司,加上一贯愿意“让猪在风口飞起来”的风投资金的推动,部分车辆已经提前具备了“让车在路上无人驾驶起来”的技术储备和硬件设备。
2015年日本丰田公司就将V2X技术作为皇冠车型的可选配置和雷克萨斯RX车型的标准配置,2017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已经在卡迪拉克CTS sedan车型将V2X技术作为标准配置,并且在2021年实现两个车型的DSRC技术集成,2019年大众汽车集团在欧洲已经将V2X(ETSI ITS-5G)技术装配到新车作为标准配置。
其他更多的诸如谷歌Waymo、Velodyne、Uber、Mobileye、博世、特斯拉、Minieye、AutoX、Voyage、MaxiEye、Drive.ai、Renovo,auto等各类擅长人工智能算法、多传感器融合等公司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开始投入研发,积极尝试。
回到交通行业,貌似轰轰烈烈的造智车运动上半场过程中,很多交通企业都处于离心力作用的范畴中。
一来人工智能和车载传感器不是交通行业的本领,看着别人动辄做个神经网络、深度学习,深感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来这场刚刚开始的比赛需要重磅投入,而且近期甚至中期都看不到回报,这种玩法不是大部分交通企业能够接受的方式。
因此明知自动驾驶应该参与,但是碍于游戏的残酷、挑战的严峻,交通企业大都作壁上观,不敢轻易试水,因此机会来临的时候,可以拿出的研发产品和技术也捉襟见肘、不知所措。
然而,机会现在真的来了。
《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提出不但要智造车辆,也要积极培育道路智能设施、高精度时空基准服务和智能汽车基础地图、车联网、网络安全、智能出行等新业态,推动道路基础设施、智能汽车、运营服务、交通安全管理系统、交通管理指挥系统等信息互联互通。
多么熟悉的词语,多么熟知的领域,这一次由国家战略规划的“自动驾驶+”舞台中,留出了道路交通的发展空间,留出了智能交通的发展机遇。
或者可以说,上半场的自动驾驶角逐中,只考虑了车车协同的感受,单纯的从车辆智能化的角度来了一个“智能汽车总动员”,忽略了我们道路基础设施的存在感。
何况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这么漂亮聪明的汽车,行驶在崎岖不平、坑坑洼洼、缺标志少标线、一直用人工智能的传感器不断地敢问路在何方的路况下,让“无人驾驶员”情何以堪?
因此,让车考虑路的感受,车路协同的思想提出需要道路交通的鼎力配合。
所以这次是交通行业主动收到了“自动驾驶+”时代的邀请函,新时代机遇与挑战共存的舞台邀我共舞。
二、迷茫的热情和青涩的技术
那么问题来了。
如同收到了时代盛宴的入场券,但是不知道要穿哪一身礼服参加,何况很多交通企业没有礼服,要买市面上没有,要做不知道什么造型和制造工艺。
穿着原本的服装参加宴会,会不会被认为工艺粗糙、技术落后、才疏学浅、不合时宜?
这些是当下交通行业各个参与者面临的疑惑——那真是,我的热情,好像一把火,迷茫地想燃烧整个沙漠,可是我怎么点火?
或许有的交通企业说,我们已经提前布局了自动驾驶相关技术和产品了,比如我司提供的电子地图已经给出了某地的施工信息,我司提供的路侧交通标志已经实现电子化并且能够实时改变信息,我司提供的车载OBU产品已经和路口信号机实现无线链接,能够实时显示红绿灯倒计时时间,我司在某省市高速公路已经完成了上千套路侧RSU的安装,并且已经实现了与某品牌车辆的信息互联和部分场景下的车车协同和车路协同等等。
但是回过头来问问真实的感受,恐怕这些公司也明知道自己是借自动驾驶之名,行传统交通之实,更多做的是花钱赚吆喝,替别人做嫁衣的工作。
综合来看,当下交通行业对自动驾驶的体会应该有两种。
1、还未布局自动驾驶,此时想加入游戏队伍的队员体会是: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想要乘着风到风口去,但又担心在想象的仙宫中,经受不住竞争的残酷和技术沉淀的寒冷期。
2、前期有部分技术或产品应用但实则尚未有完整规划和思路的队员体会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我本进入这座大山里,也采了一些药材。可是林深云密,不知自动驾驶的未来如何发展,不知自动驾驶会驶向何处,不知我要采集更好的药材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不知我带的装备够不够爬山并安全返航,不知我回家后是否还能及时制造出更好的装备,再去山里不迷路、采好药。
三、不变的内容和变化的创新
从智能交通的概念提出之后的一段时间内,智能交通到底如何落地,如何实现经历了一段迷茫和不断尝试的过程,曾经行业内都普遍认为“智能交通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因为大家没有看到智能交通到底给交通带来了什么实质性的改变,效果不理想。
如今,“自动驾驶+”跟随着“互联网+“和“城市大脑+”的脚步赶来了。
应该说,自动驾驶何时何地可以商业化部署,何时何地可以取代互联网时代,何时何地可以和城市大脑对接,未来的出行主要以个体车辆、出租车或公交服务还是以共享车队的形式出现,都有许多未知数。
接下来,自动驾驶或许会遇到和智能交通同样的问题,“自动驾驶是口锅,怎么沾边怎么说”,“自动驾驶=驾驶自动化”,“自动驾驶就是一部游走的四轮移动电话”。
因此,交通行业如何避免再次背黑锅,如何在这场变革中找到自己的定位至关重要。
上图较好地反映了自动驾驶可以影响到交通行业的领域。
我们可以看到,交通安全、交通规划、交通管理运营、交通出行行为和交通环境影响等内容没有改变,言外之意,自动驾驶/智能汽车虽然驾驶方式发生了改变,由人类驾驶员变成了机器驾驶人。
但是需要减少交通事故的交通安全理论的支撑,需要对即便以后飞到空中的智能汽车最终也要回到地面的土地空间利用的交通规划,需要减少交通拥堵、缩短出行时间的交通管理运营协同,需要考虑新型驾驶模式下的个体出行行为和出行模式的影响方式探索,需要相应的评估自动驾驶带来的能源排放影响和人类交通生心理健康以及社会经济效益监测。
由此看来,交通行业中诸多领域和方向仍会继续在自动驾驶的推动过程中不断受益和结合。
同时我们也发现,在新技术的发展和融合过程中,自动驾驶需要的交通理论和技术也要求不断地变化,从而适应高等级机器驾驶的未来。
例如:基于冲突理论的人因驾驶交通安全理论不适用于基于实时信息传输的机器学习的交通安全创新技术,这就为从事交通安全的方向提供了与自动驾驶的结合点。
基于人类驾驶员的通行能力的信号交叉口配时设计方法不适用于人类驾驶车辆和机器驾驶车辆共存情况下的混合车流配时设计方法,这就为从事交通控制优化的企业提供了未来自动驾驶+人工驾驶过渡阶段的产品思路。
安装于地面或空中的固定点位的交通检测器提供的算法不适用于以后逐秒车车相连、车路相通的OBU+RSU+MEC的融合算法,这就为从事交通检测和交通数据处理的机构提出了自动驾驶环境下的路况监测要求。
基于通行能力的分车道行驶的高速公路设计理念和方法不适用于自动驾驶驱动下的车辆编队无车道划分的高速公路设计理念和方法,这就为进行高速公路规划设计的咨询设计机构提出了适应自动驾驶/智能汽车行驶规则的新型高速公路设计标准。
诸如此类新产品、新技术、新标准、新思路,这些恰恰是自动驾驶为交通行业提出的新要求和新邀请,而不是提供几个或十几个自动驾驶场景用来证明我们是在做交通。
四、结语
篇幅所限,无法在此逐一列出自动驾驶/智能汽车对交通行业主要领域带来的创新要求和技术变革,后续笔者会努力结合一些领域提出一些建议和想法。
但是我们看到,“自动驾驶+”的时代大门已经打开,汽车制造企业已经开着自己集成的豪车出发了,他们头顶摄像机,身挂传感器,腰间雷达波,肚内无线电。
作为交通行业,这场饕餮盛宴不容错过,需要我们结合自身特点,主动迎接自动驾驶的挑战,场景只是自动驾驶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应用示例,真正需要拥抱和沉淀的是我们的交通基础理论和技术产品,而不是继续无所适从,不知所措。
或许继“互联网+”,“城市大脑+”,“自动驾驶+”的时代后,最终促成“智慧交通+”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