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新基建无疑会对冲疫情给中国带来的经济下行,释放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但仍然无法带动群众的消费能力和解决疫情带来严峻的就业问题。
2018年12月9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新基建”的概念,将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定义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2020年3月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上,中央正式提出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当前说的“新基建”主要包括七大领域分别是5G、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
毋庸置疑,新基建是中国复兴的必经之路,是避免“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战略,也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必然选择。
大势所趋
长期以来,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国内经济的三驾马车,但随着中国在2019年人均GDP首次站上1万美元的新台阶,传统的三驾马车已差不多跑完了上半场,下半场将是新基建的舞台。
此外,由于中美贸易战、疫情等黑天鹅事件的出现,让传统的三驾马车中的消费和出口疲势明显。我国即使控制住了疫情,国民消费虽有起色,但依然很难。前两架马车拉不动,那么只有在投资领域加大马力,“新基建”成为重振经济的不二选择。
新基建是数字中国的基础,是当下拉动经济的抓手,也是中国制造2025的某种延续。
数字时代的洪流已经开始,即使你我感知没有那么强烈但已是不争的事实。埃森哲每年发布的技术展望,从2018年的人工智能主要在工业领域提及不同,AI现已与每个国家、每家企业、每个人息息相关。如果AI是数字时代的灵魂,那么5G则是数字时代的桥梁,从而衍生出一系列新的产业链,而这正是新基建内容的核心。
埃森哲年度技术展望
新基建是一项宏伟的工程,需要良好的经济环境以及充盈的产能。2018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已提出新基建,但2019年初经济小阳春并不具备大规模启动新基建的时机。若没有此次疫情的出现,2020年大规模启动新基建将是顺势而为的大好方针,但2019年末至今黑天鹅频发,国内乃至全球经济增长大幅低于预期,此时再大规模启动新基建似乎是别无选择,其成效也会被打折扣。
更为重要的是,在当前全球命运共同体之下,中国即使最先控制住疫情仍无法“独善其身”:外贸需求的停滞让国内外贸公司无单可接,已经有大量工厂无限期放假,这都给国内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20年4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中,COVID-19将严重影响所有地区的经济增长。在主流经济体中,除了中国和印度外,其他所有地区的GDP在今年都将出现严重衰退负增长。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
目前对于新基建在当前是否应该大规模建设进行有着众多不同观点,恒大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是新基建的坚定支持者,而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许小年的口中成了“馊主意”。也有观点类比1929大萧条时代的罗斯福新政。现有的大多观点都是从宏观经济的角度去考虑,但大多“居庙堂之高”的经济学家真的能看清“时代的灰尘”?
新基建无法有效缓解当前的就业需求
由于疫情的冲击,因为隔离政策造成了多少岗位流失自不必说,同时带来的后果是中学生高考延后,大学生毕业工作愈加难寻(教育部数据显示,2020届高校毕业生将达874万人,同比增加40万人)。
为了一定程度上缓解应届生就业压力,2020年2月28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研究生将扩招18.9万人。
参考美国,据《纽约时报》最新报道,目前全美已有超2200万人失业,等于抹去了美国过去十年的新增就业人数“成绩”。以此类推,仍然能从侧面反应我国国内的就业形式不容乐观。
回到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20年4月17日上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毛盛勇介绍,2020年一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229万人,同比上年下降29.3%;而3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9%,同比上升了2.23个百分点。
2019年一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324万人,全国城镇登记失率3.67%。
虽然统计数据显示国内一季度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但事实上有大量的公司进行了内部人员优化,且大量制造行业的工厂因为没有外贸需求无限期停薪放假,这部分就业数据是无法统计到的。再加上人工智能及智能制造所影响的下岗人群,我国具体的就业数据虽无法量化测算,但这一难题已经摆在了当前。
此时大规模启动新基建能否解决就业问题?很难。
大萧条时代之所以能通过基建创造大量岗位需求,是因为大部分岗位对知识和专业能力要求并不高,更多需要的是劳动力,简单培训即可上手。但新基建的七大行业中,5G、人工智能、云计算、工业互联网都属于前沿领域,目前能做此类工作的人群在庞大的需就业群体基数下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值得一提的是,特高压和高铁其实都是老基建新升级。这在一定程度上虽然能起到缓解就业压力的作用,但从投资分布来看并不是此次新基建的“大头”。充电桩虽然一定意义上能够推动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刺激汽车消费,但按照许小年的观点,充电桩只是“无接触加油站”,并不能却创造更多的岗位。
此时大规模启动新基建,缓解就业需求的作用甚微。
人口及福利
新基建作为一项国家战略没有任何问题,但中国持续的高增速带来的副作用也越来越明显,我们不禁深思此时在疫情冲击下仍然大规模启动新基建是否过于勉强?
“如果说疫情是黑天鹅,那么中国少子化老龄化加快则是灰犀牛,这才是长期真正的挑战。——任泽平”
当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选择晚婚或者不生,与此同时出生人口持续下滑。继2018年中国出生人口下降200万后,2019年出生人口再下降58万至1465万。
此外,中国人口老龄化加快,2022年将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2019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12.6%,未富先老问题突出,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和规模前所未有,2022年将进入占比超过14%的深度老龄化社会,2033年左右进入占比超过20%的超级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使得社保收支矛盾日益凸显,养老金缺口将日益增加。此外,虽然我国发展增速持续增长,但我国在各项民生指标均落后于发达国家,,在医疗、文化、教育、养老等指标上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我国是人口大国,因此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更多的投入和代价。若没有此次疫情,通过新基建扩大内需,同步改善民生无疑是一条正确的道路。但问题在于疫情将此前我国高速发展遗留下来的问题进一步放大。
国家统计局于2020年4月17日公布了2020年一季度GDP同比下降6.8%,前值增6%。亿欧创始人黄渊普认为,虽然2020第一季度整体,受疫情影响,社消总额相比2019年第一季度有较大幅度下滑;但相比1月和2月,3月份的社零总额已经有明显提升;第二季度同比正向增长将是大概率的事情。
即使如此,世界经济的衰退是不可避免的,而且衰退时间会比较长。
一季度很大一部分订单都是春节前,而进入四月份后订单会马上锐减,经济活动也因为全球疫情进入半停滞,中国作为第一大制造国,国内市场无法消化。更重要的是,在当前命运共同体的全球化中,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只有世界经济恢复正常,中国才能正常。
结语
新基建是大势所趋,但远水解不了近渴。
中国最先控制住疫情,此时大规模启动新基建并不能缓解疫情带来的亟需解决的问题。趁此时机更应该将重心放在过去遗留下的历史问题,坚定不移去杠杆和改善民生,韬光养晦后再大规模启动新基建,或许才是最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