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020年5月7日,工信部发布工信厅通信〔2020〕25号文,即《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进移动物联网全面发展的通知》。
2020年5月7日,工信部发布工信厅通信〔2020〕25号文,即《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进移动物联网全面发展的通知》。
通知中首先表示:
移动物联网(基于蜂窝移动通信网络的物联网技术和应用)是新型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5G、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的决策部署,加速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有力支撑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
解读:
今年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强调加快5G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
紧接着,3月6日,工信部召开加快5G发展专题会,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并强调要深化融合应用,丰富5G技术应用场景,发展基于5G的平台经济,带动5G终端设备等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原以为至少要到6月份才出台的详细政策,没想到5月7号就发布了25号文。
这也就意味着基于运营商体系的蜂窝物联网在整个新基建的政策层面将是主流发展方向,将承载绝大部分的物联网新基建。
5G高速网络尚处于起步阶段,较难支撑大规模的行业智能化建设,重担将压在NB-IoT和4G的肩上。
对于和国计民生相关的水/电/气/热,大趋势是采用NB-IoT作为技术支撑体系。尚在坚持GFSK和LoRa的用户,今年的重点工作则是转向NB-IoT,搭建符合政府导向的基础建设。
主要目标1:
准确把握全球移动物联网技术标准和产业格局的演进趋势,推动2G/3G物联网业务迁移转网,建立NB-IoT、4G(含LTE-Cat1)和5G协同发展的移动物联网综合生态体系,在深化4G网络覆盖、加快5G网络建设的基础上,以NB-IoT满足大部分低速率场景需求,以LTE-Cat1满足中等速率物联需求和话音需求,以5G技术满足更高速率、低时延联网需求。
解读:
推动2G/3G物联网业务迁移转网是全球趋势,不是2G便宜,而是频谱利用率太低,不符合资源优化利用的发展趋势。
谁来承担2G/3G的份额,我们预测:NB-IoT将承担2G网络80%的迁移,LTE-Cat.1将承担2G网络20%的迁移,承担3G的100%网络迁移,以及可承担LTE-Cat.4的20%的低成本迁移。
如果LTE-Cat.1在2020年能做好铺垫,包括芯片稳定性、通信模组稳定性、终端产品设计/测试/认证等,即可在3年内成为蜂窝物联网的主力队伍。
虽然LTE-Cat.1已经发展十几年了,为何在2020年被众星捧月,会不会被过度炒作“捧杀”,我们后续分析。
通知中的4G在括号中单独提及LTE-Cat.1,但大家不要忘了LTE-Cat.4,毕竟LTE-Cat.4才是4G规模的主力组成部分。
主要目标2:
到2020年底,NB-IoT网络实现县级以上城市主城区普遍覆盖,重点区域深度覆盖;移动物联网连接数达到12亿;推动NB-IoT模组价格与2G模组趋同,引导新增物联网终端向NB-IoT和Cat1迁移;打造一批NB-IoT应用标杆工程和NB-IoT百万级连接规模应用场景。
解读:
NB-IoT普遍覆盖和深度覆盖,这可以一举击碎运营商放弃NB-IoT的谣言。今年初,很多人在传运营商NB-IoT不赚钱,都在搞5G等言论。对于运营商来说,若想在万物互联的时代拥有话语权,必须得有一套适合物联网的支撑技术,而NB-IoT就是产业链的结晶。
3GPP在制定NB-IoT标准的时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直在适应物联网行业的诉求和发展。在4G时代,就提前制定5G物联网的场景需求,到了目前的5G时代,已经在制定未来6G天地一体化的物联网场景需求。
移动物联网连接数达到12亿。踏踏实实做连接,这个目标很容易实现。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有时候会乱了自己的节奏。
推动NB-IoT模组价格与2G模组趋同。这点好像不用推,相信中国产业链的力量,一切皆有可能。
打造一批NB-IoT应用标杆工程和NB-IoT百万级连接规模应用场景。各地用户动起来!钱是次要的,但凡实现了百万级连接,意味着你是在帮政府职能管理部门做政绩,扶持补贴肯定哗哗的过来。
重点任务(一)加快移动物联网网络建设。
加快推进5G网络建设,继续深化4G网络覆盖,支持Cat1发展;进一步加大NB-IoT网络部署力度,按需新增建设NB-IoT基站,县级及以上城区实现普遍覆盖,面向室内、交通路网、地下管网、现代农业示范区等应用场景实现深度覆盖;着力做好网络运维、监测和优化等工作,提升网络服务水平。
解读:
深度覆盖会迎来新一轮的部署,但凡需要部署的场景,任何客户都可以要求当地的运营商实现网络覆盖。若不配合,就是违背政府意愿,阻碍新基建的步伐。(开个玩笑)
室内、地下管网等诉求,也将带动小基站的大规模部署。
重点任务(二)加强移动物联网标准和技术研究。
1. 制定移动物联网与垂直行业融合标准。推动NB-IoT标准纳入ITU IMT-2020 5G标准;面向智能家居、智慧农业、工业制造、能源表计、消防烟感、物流跟踪、金融支付等重点领域,推进移动物联网终端、平台等技术标准及互联互通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提升行业应用标准化水平。
解读:
推动NB-IoT标准纳入ITU IMT-2020 5G标准。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ITU现在也找不到能承载5G物联网的技术体系,只有在现有NB-IoT的基础之上进行继续迭代和优化。
推进移动物联网终端、平台等技术标准及互联互通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提升行业应用标准化水平。目前行业标准化的程度还不能满足行业诉求,我们正在积极组织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对重点领域的标准进行梳理,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欢迎大家积极参与献计献策。
2. 开展移动物联网关键技术研究。面向不同垂直行业应用环境和业务需求,重点加强网络切片、边缘计算、高精度定位、智能传感、安全芯片、小型化低功耗智能仪表、跨域协同等新兴关键技术研究,并开展相关试验。
解读:
针对低功耗,就能难倒一大片,大家不要停留在打嘴仗,时间会检验一切。在信息充分透明的时代,靠人为力量规避的技术缺陷将不再灵验。
网络切片和边缘计算不仅体现在技术体系的变革之上,还将引发商业模式的变革。但这不是中小公司的菜,而是大公司的战略布局。
高精度定位、传感器、安全芯片拥有一定的产业基础,但尚未达到全球领先水平,亟需更上一层楼。
重点任务(三)提升移动物联网应用广度和深度。
1. 推进移动物联网应用发展。围绕产业数字化、治理智能化、生活智慧化三大方向推动移动物联网创新发展。产业数字化方面,深化移动物联网在工业制造、仓储物流、智慧农业、智慧医疗等领域应用,推动设备联网数据采集,提升生产效率。治理智能化方面,以能源表计、消防烟感、公共设施管理、环保监测等领域为切入点,助力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增强城市韧性及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生活智慧化方面,推广移动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儿童及老人照看、宠物追踪等产品中的应用。
解读:
提升生产效率,是实施物联网的一切根源所在。
物联网行业应用五花八门,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从我们发布的行业白皮书即可领略其独特魅力。
2. 打造移动物联网标杆工程。建设移动物联网资源库,开展创新与应用实践案例征集入库工作,提供交流推广、投融资需求对接等服务;从资源库中遴选一批最佳案例打造移动物联网标杆工程,通过标杆工程带动百万级连接应用场景创新发展;进一步扩展移动物联网技术的适用场景,拓展基于移动物联网技术的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
解读:
2019年我们和很多城市的高新区、开发区、园区进行沟通,就打造蜂窝物联网标杆工程进行详细沟通,这次通知更加坚定我们打造物联网行业生态的决心。
2019年,我们拜访了上海临港新片区、上海浦东软件园、嘉兴秀洲开发区、南京栖霞区、合肥高新区、合肥瑶海区、青岛城阳区、太原综改区、珠海南方软件园、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武汉华中科技大学,以及一些上市公司,沟通了我们期待建设的物联网行业场景。
2020年的疫情,打乱了我们的节奏,但是阻挡不了我们前进的步伐。工信部的此次发文,将吸引更多的资源加入其中。
重点任务(四)构建高质量产业发展体系。
1. 健全移动物联网产业链。鼓励各地设立专项扶持和创新资金,支持NB-IoT和Cat1专用芯片、模组、设备等产品研发工作,提高芯片研发和生产制造能力,满足规模出货需求;打造NB-IoT完整产业链,提供满足市场需求的多样化产品和应用系统;进一步降低NB-IoT模组成本,2020年降至与2G模组同等水平;加大Cat1芯片和模组研发工作,推动模组成本降低,促进规模应用。
解读:
资本是助推剂,今年将加大组织基金公司和物联网企业的充分沟通。同时我们也在积极梳理各家企业的特色和优势。最近在对NB-IoT芯片、LTE Cat.1的芯片和通信模组进行连载发布。
2. 加快云管边端协同的服务平台建设。支持基础电信企业建设移动物联网连接管理平台,加强网络能力开放,支持物联感知设备快速接入,支撑海量并发应用场景;引导行业应用企业搭建设备整合智能化、设备及数据管理智能化、系统运维智能化的垂直行业应用平台,逐步形成移动物联网平台体系,进一步降低移动物联网设备的开发成本和连接复杂度,满足复杂场景应用需求。鼓励有能力的企业建设开放实验室,为中小企业提供测试、验证及开发支持等服务。
解读:
目前,全球物联网云平台提供商已经超过5000家,各大互联网公司、各大运营商、芯片商、通信设备商、云平台服务商等,都宣称自己拥有物联网云平台的服务能力。
赋能垂直行业,已经不是过去互联网的思维模式了。互联网只需要研究人性,即可制定宏伟的战略。到了物联网时代,不仅行业有自身的特点,还有地域的差异,以及人文管理的不同,各种组合之下,让互联网的大佬们也在感叹物联网没那么性感。
3. 规范移动物联网行业发展秩序。支持开展移动物联网网络质量评估测试,推进网络服务质量契合用户需求,促进移动物联网网络服务提质增效。充分发挥社会服务监督作用,及时妥善处理用户反映的服务问题,激励企业不断提升服务质量。鼓励企业制定长期发展目标,强化业务创新和差异化发展,规范市场行为,形成良好的竞争发展氛围。
解读:
此条内容体现了制定者的胸怀天下,多一分则肥,少一分则瘦,虽然实现很难很难,但不代表我们没有美好的期待。
4. 支持移动通信转售企业开展移动物联网业务。充分发挥移动通信转售企业快速、灵活的响应机制和跨行业优势资源能力,在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等垂直行业应用领域开展移动物联网业务创新,促进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解读:
在中国,虚拟运营商成为了贬义词,此处提的转售,业内俗称“卡贩子”。很多从业人员表示不服,若不想被人冠之以该称号,就得上下拓展,为客户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
重点任务(五)建立健全移动物联网安全保障体系。
1. 加强移动物联网安全防护和数据保护。建立移动物联网网络安全管理机制,明确运营企业、产品和服务提供商等不同主体的安全责任和义务。加强移动物联网网络设施安全检测,强化对网络安全漏洞收集、报告和修复的指导规范。依托试点示范、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等,支持网络安全核心技术攻关。开展移动物联网重点产品安全评测,加速形成匹配移动物联网场景特征和安全需求的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加强移动物联网用户信息、个人隐私和重要数据保护。
解读:
物联网安全都知道很重要,但是难倒一众安全从业人员。
互联网时代安全的商业模式在物联网时代不灵了,就连”吓唬“也不那么好使了。
等保2.0的推进,安全企业认为是春天即将来临,可毕竟还不是真正的到来。
2. 夯实移动物联网基础安全。建立移动物联网安全标准框架,制定物联网卡、终端、网关等重点环节的分级分类安全管理系列标准。鼓励企业、研究机构加大对移动物联网终端可信认证技术、区块链溯源等安全技术手段的研究应用。加快建设移动物联网安全监管技术手段,提升安全态势感知、卡端管理、风险预警等实时监测能力。
解读:
物联网的安全是一个系统架构的概念,局部安全再怎么花哨也没有用。
当安全人员不懂AT命令、不懂串口通信、不懂EEPROM,就不要帮物联网行业应用提供安全解决方案,那些只是在TCP/IP之上的安全就是花拳绣腿。
保障措施(一)制定发展路线图。
顺应移动通信技术更迭规律、产业发展趋势及资源高效利用要求,以NB-IoT与Cat1协同承接2G/3G物联连接,提升频谱利用效率。在保障存量物联网终端网络服务水平的同时,引导新增物联网终端不再使用2G/3G网络,推动存量2G/3G物联网业务向NB-IoT/4G(Cat1)/5G网络迁移。
解读:
这些事情就是联盟产业生态的事,我们已经坚持了4年,还将继续扩大生态持续加码。
保障措施(二)开展发展水平评估。
建立移动物联网发展指数模型,完善数据统计和信息采集机制,统一数据统计口径,跟踪监测移动物联网产业发展基本情况,编制移动物联网发展报告。客观衡量和评价移动物联网产业发展水平,充分激发各方发展移动物联网的动力。
解读:
物联网是技术支撑,是赋能行业提升智能化水平。物联网边界很难界定,不像芯片、软件那么容易界定。
有些人拿着几年前的数据做判断,或者有些人拿着很多大佬未来10年20年之后的数据做判断,就不要找我们只看3-5年的数据,否则会影响你们的乐观情绪或消极心态。
保障措施(三)加强基础设施规划。
鼓励各地在工业(产业)园区、智慧城市、美丽乡村以及城市道路桥梁、市政管网、综合管廊、交通物流、绿地景观等基础设施建设中统筹考虑智慧应用需求,提前做好移动物联网相关设施建设或预留空间。
解读:
这给很多系统集成商的价值就如同”尚方宝剑“,在大型智慧城市建设方面,你根本争不过那些超级大佬,而智慧城市的应用将下沉到街道、下沉到街区、下沉到职能部门,而这些就是系统集成商的自留地,耕耘好才能过得自由自在。
保障措施(四)营造有序市场环境。
移动物联网企业应将物联网业务纳入骚扰电话和垃圾短信管控体系,健全物联网骚扰电话和垃圾短信的监测、发现和处置机制,依据物联网卡功能限制要求,严格规范短信、语音等功能使用,按照“最小必要”原则为用户开通物联网功能;强化移动物联网产品进网监管,引导企业依法依规推出各类移动物联网终端产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对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加强惩治,打造公平良好市场环境。
解读:
想必大家都收到过骗子骚扰和垃圾广告骚扰,就像天桥上有人给北大校长推销北大毕业证一样,运营商的领导应该也经常接到垃圾电话和短信。
保障措施(五)加大宣传推广力度。
充分发挥国家物联网产业示范基地、移动物联网产业联盟的示范引导和资源聚集作用,加强移动物联网优秀案例和标杆工程的宣传推广,鼓励各地结合智慧城市、“互联网+”和“双创”推进工作,加强信息通信行业与垂直行业融合创新,营造良好政策环境。
解读:
希望各示范基地和产业联盟发挥真正的价值,但对大家太难了,简单的罗列展示跟不上行业的诉求,企业展厅一建成就意味着落伍,展览展会的同行竞争越来越多,反而客户越来越少,都是值得大家反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