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近几天,“芯片短缺影响中国汽车生产”的话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
据财联社消息,全球半导体供应不足,让汽车制造业面临着巨大风险。近期,德国车企大众集团、零部件巨头大陆集团以及博世集团相继发出预警,由于全球范围的汽车芯片的短缺,可能会影响汽车生产。
其中包括因市场复苏而带来需求增长的中国市场,这种影响将会持续到明年。芯片供应紧张,已经威胁到全球汽车产业供应链安全。中国汽车产业最先感受到紧张的气氛,已经有部分车企因为“缺芯”被迫停产。
汽车电动化和智能化是推动汽车半导体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随着电动汽车数量的增多及智能驾驶的不断渗透,预计至2025年,全球汽车半导体市场容量将从2017年的345亿美元增长至670亿元。
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大变革下,软件定义汽车理念已成为共识。芯片+操作系统+应用算法+数据构建核心技术闭环,汽车芯片成为软件定义汽车生态循环发展的基石。
汽车芯片是汽车电子进入门槛最高的赛道。行业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拥有较高的技术壁垒,对新进入玩家的要求非常高,因此行业中已有玩家不容易被新进入玩家颠覆。
车规级芯片条件苛刻,标准远高于消费级芯片,且认证流程长,一款芯片一般需要2年左右时间完成车规级认证,进入车企供应链后一般拥有5-10年的供货周期。
当前受益于汽车电子化和新能源车的放量,汽车芯片市场规模稳步增长,增速远高于同期整车销量增速。
根据IHS提供的数据,2018年全球汽车电子芯片市场规模已达到418亿美元,新销售乘用车的平均芯片价值量将达到437美元(约3,060元人民币),以2019年芯片类别分布计,预计2020年模拟芯片市场规模将达133亿美元。未来随着汽车电子化程度不断提高,汽车芯片行业大有可为。
由于汽车芯片行业具有较高的技术门槛,目前传统外商芯片大厂仍占据国内前装汽车芯片市场主导地位。
芯片和算法都具有高技术难度的属性,所以该市场主要是龙头公司之间互相竞争。
在决策层芯片领域,海外的英伟达、英特尔(收购Mobileye)、高通、恩智浦、瑞萨电子、德州仪器、英飞凌、安森美等。
特斯拉FSD芯片自研自用,减少非必要的软硬件模块,缩短研发周期,提高能效比,大量用户数据优化算法,引领产业发展,属于独立一级。
在竞争格局并不确定的情况下,国内科技龙头公司在此领域具有较大的发展机会,包括在芯片领域的华为、寒武纪、地平线,以及在算法领域的BAT等。
汽车芯片研发需要大量资金、人才、长周期的投入以及经验的积累;国内公司尚且需要提高芯片设计能力,加强供应链与技术协同。
传统汽车的功能芯片仅适用于发动机控制、电池管理、娱乐控制等局部功能,尚无法满足高数据量的智能驾驶相关运算。
近年来,伴随智能驾驶渗透率提升,全球芯片巨头纷纷进军汽车产业,推出具备AI计算能力的主控芯片,担当自动驾驶汽车的“大脑”功能。
主控芯片市场规模有望快速成长,IHS预测2020年可达40亿美元。
主控芯片巨头具有较强的AI计算优势,功能芯片厂商具有丰富的汽车产业链经验,两大阵营之间兼并收购及联盟合作频发。截至目前,英伟达已与全球370+整车厂、一级供应商达成合作;英特尔收购Mobileye切入汽车产业;高通曾意图收购恩智浦等公司。
由于智能驾驶涉及的芯片种类较多,不同的供应商擅长的领域各有区别,同时各个厂商之间智能驾驶技术路线也各有区别,因此目前市场格局并不稳定,市场份额较为分散。
从全球市场情况来看,份额最大的恩智浦也仅占14%。
未来汽车数据处理芯片逐步向智能化AI方向发展,芯片构型由MCU向SOC异构芯片方向发展。
结合调研企业的反馈,中汽协会对部分企业出现芯片供应短缺的原因归纳为:
(一)近年来,全球芯片行业产能投资相对保守,供需不平衡问题在新冠肺炎疫情前就已经有所表现。疫情加剧了产能投资的谨慎,上半年芯片行业对消费电子和汽车市场预测偏保守,对今年下半年中国汽车市场发展趋好预判及准备不足。
(二)在5G技术发展推动之下,今年消费电子领域对芯片的需求在快速增加,芯片产能遇到挑战,抢占了部分汽车芯片的产能。且这种趋势在2021年可能会进一步加剧,同时许多芯片领域制造商都在消减汽车行业的必要的资本开支,提升价格,降低汽车行业芯片的生产配额。
(三)欧洲和东南亚受第二波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主要芯片供应商降低产能或关停工厂的事件陆续发生,这进一步加剧了芯片供需失衡,导致部分下游企业出现芯片短缺甚至断供的风险。
(四)伴随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车用芯片的单车价值持续提升,推动全球车用芯片的需求将快于整车销量增速,这也直接造成了芯片的供需失衡。
中汽协相关人士还认为,由于芯片供应短缺,部分企业的生产可能在明年第一季度受到较大影响。不过,就明年全年而言,芯片短缺的影响将不会太大,目前尚难以做出定量估计。由于产业链各环节企业都在加长备货周期,加之短期内芯片产能依然不足,芯片价格出现上涨或将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