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人脸识别飞速的商业化扩张中,信息安全问题也愈发受到关注。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愈发成熟,人脸识别应用也愈发广泛。凭借高效、便捷、精准且无接触的特点,“刷脸”不断走进安防、支付、交通、办公等众多场景,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助手。但在人脸识别飞速的商业化扩张中,信息安全问题也愈发受到关注。
人脸识别普及过快有点越界
所谓过犹不及、物极必反。讲的是一个事物如果发展过快,那么其实就和没有发展是一样的,一旦事物发展超过了一个合理的度,就可能产生相反的作用。而这,恰恰是当前人脸识别的现状。现阶段,人脸识别由于普及过快,甚至已越过了该有的边界,应用过于泛滥。
过去两年,不仅进小区要刷脸、登录软件要刷脸、上班考勤要刷脸,有的地方已经出现进动物园要刷脸,甚至倒垃圾也要刷脸……人脸识别技术的滥用趋势已经格外明显。根据《人脸识别应用公众调研报告(2020)》显示,接近六成受访者认为人脸识别存在滥用现象。
那么,人脸识别越界滥用或者过分普及会带来什么影响呢?相关专家认为,人脸识别大量进入景区、商场、办公楼等公共场所,人脸识别技术的悄然上线,将使得公众在不知情情况下被采集人脸信息的现象增多。换言之,人们的人脸数据和个人隐私将越来越多的裸奔。
自2017年以来,专家们提到这些担忧和影响便已频频暴露。例如人脸识别第一案、人脸识别进校园、APP ZAO事件等,都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与讨论。一方面由于人脸识别技术存在漏洞,另一方面由于个人生物信息所具备的特性,技术一旦滥用越界就可能引发风险。
不当使用人脸识别技术、不当存储数据,不仅可能导致用户隐私、财产等权益受到损害,倘若人脸数据被不法分子盗用、滥用,甚至还会危害公民人身安全,影响社会治安稳定。基于此,在欣喜于人脸识别广泛落地、快速普及的同时,我们还要对应用有好的监管与把控。
专家、代表们提出多项建议
那么,具体人脸识别的滥用问题该如何解决呢?现有的人脸识别挑战又该如何应对呢?目前,国外选择了一条与我国截然不同的道路,他们选择在技术不成熟之前禁用人脸识别,以美国为代表,其不少州政府以及亚马逊、IBM等巨头企业,都已经弃用了人脸识别技术。
而我国则强调科学、理性对待,既要用人脸识别,又要用的合理。在此情况下,我国对于人脸识别现有问题更多是从法律上填补真空,从执行上进行监管。例如去年,网信办就陆续开展了相关专项整治活动,与此同时,国家也正制定并推出个人信息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
在此基础上,随着近期全国两会的召开,有关专家代表们也是提出了更多的建议:
例如,皮剑龙就提出,建议国家尽快启动人脸识别数据管理法律法规起草工作;地方政府制定地方法规、政府部门制定相关规章办法,从上至下织密个人信息保护的“法网”。从而让人脸识别的应用能遵循合法、正当、必要、事前申请、数据监管、数据保密等多项原则。
同时,全国政协委员马进也提出,人脸识别的应用需明确具体场景。其建议,通过明确人脸采集使用场景并颁发采集许可证来减少滥用现象,只有取得许可证后,企业方可在规定的场景下进行人脸采集,从而实现对企业人脸识别商用的有效监管。
此外,另一委员谈剑锋指出,针对数据确权、数据内容的敏感性审查、数据的流转利用和合规性评定等方面,也需制定判定和操作的细则。其建议,可设立国家“数据银行”,敏感数据经过脱敏、加密处理,标识后再使用,并制定负面清单,禁止一些关键领域数据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