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

技术

物联网世界 >> 物联网新闻 >> 物联网热点新闻
企业注册个人注册登录

公共管网漏水量惊人,一年漏掉700个西湖的问题如何解决?

2021-03-24 15:11 物联传媒

导读:智慧水务终将被捞起

在世界水日这一天,#我国水管漏水一年漏掉700个西湖#这一话题登上了微博热搜榜。

【#世界水日##我国水管漏水一年漏掉700个西湖#[吃惊]】我国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水量惊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统计年鉴显示,2019年全国城市、县城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水量近百亿吨。这大体相当于700个杭州西湖的蓄水量。有些县城供水100吨,漏掉30吨。

据悉,自“十三五”以来,我国降低城镇供水管网漏损率已取得明显的成效,但局部地区漏损率仍然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根据住建部发布的《城镇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及评定标准》(CJJ92-2016)中规定,漏损率按两级评定,一级为10%,二级为12%。但由于大部分城市供水漏损率仍较高,因此预计2019年城市管网漏损率高于12%,约为13.2%,2019年城市供水漏损量约为83.54方米。

2014-2019年城市供水漏损量及漏损率

资料来源:智研咨询整理

漏损原因众多,漏损率居高难下

管网老化且低质。供水管网使用年限比较长,管网老化较为严重,较为容易导致管材接口漏水以及爆管现象。以云贵高原中部某县为例子,在180余公里的供水主管和支管中,投入使用逾40年的管网超过10公里,同时,不符合国标的铸铁管、水泥管、镀锌管等低质水管在地下输水管网中仍占据很大的比例。除此以外,由于部分房地产开发商追求利益最大化,未按照自来水公司的标准铺设、安装水管,部分管网安装工艺、材质较差,同样增加了漏损量。

管理粗放且难以找到漏水点。市政施工开挖、管网管理不到位等人为因素,常常导致供水管网断裂,然而由于技术和人才限制,不少县级供水公司无法自行找出漏水点。

设计欠佳。城市供水管网建设跟不上城市扩张步伐。部分供水管网分区过大,关掉一个水闸修理一个漏水点,可能造成一大片城区停水。因此可能造成为了减少投诉,明明发现了漏水点,但白天只能眼睁睁看着,等到深夜用水量小的时候才关掉水闸开始维修。

施工技术比较落后。因为供水管材自身的特点所导致的施工工艺,其会给管材安装施工带来诸多的不便。因为前期的施工方法比较单一、形式复杂、技术落后。加之施工质量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其安装质量在一定程度之上比较难保证,就会给供水管网带来事故隐患。

管道附属设施阀门锈蚀、磨损以及污物嵌住,导致管道没有办法关紧,原因一是因为长期不维修,管理不当引起的漏水;二是因为施工人员没有依照图纸施工阀门井,导致井壁直接压在管道上,井壁沉降压坏管道而形成的。

周遭环境因素影响甚大。环境温度的改变会导致供水管道发生弹性变化,产生温变应力。当供水管网长时间运转,长时间处于疲劳状态时,会出现裂痕甚至损坏的问题。此外,土质松动的情况下,在大管径的弯头以及三通等处,推力较大,一旦当支墩后背土质松动,就会促使其弯头或三通处的接口拉开,导致漏水问题的出现。

控制管网漏损,精准计量先行

城市供水管网主要肩负着为城市输送生活和生产用水的重要任务,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城市规模逐渐扩大,其对城市供水管网建设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对此现况,如何降低供水管网漏损率就成了重中之重。

当下,控制供水管网漏损时,主要可以通过计量管理、管网管理、用水管理等科学的管理措施,有效降低管网漏损率。

首先,采用DMA分区计量供水管理技术。通过对城市供水管网进行分区,对各区供水管网流量进行实时监测。从而对各分区进行压力管理、统计和流量分析,进而快速准确定量各区漏损水平以及漏水的大致范围,最终精确定位漏水部位,修复漏水点,达到减少漏失水量,控制漏损目的。

其次,加强供水管网故障监测技术及设备使用,增加供水管网漏损控制中的高新科技含量,利用传感器技术、云平台技术、NB-IoT、LoRa等通信技术等各种物联网技术手段来协助解决这些问题。通过在供水管网“节点”上安装传感器,获取在线实时水力数据,将水力数据上传云数据库并进行分析,确定供水管道的实时情况,预测后续可能出现的漏水点和爆管位置等,以便供水部门进行及时处理,从而降低供水管网的漏损率。

然后,加强用水管理,主动对接高耗水的企业,建立主动防控机制,把被动抢修和主动防控结合,建立防漏查漏的完善机制;完善用水计量系统,针对市政公用行业建立计量机制如消火栓等安装计量水表,合理计量消防和环卫用水;配合执法部门,严控偷水行为,完善供水稽查制度。

可以看出,供水管网漏损控制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对于大部分自来水公司来说,都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也是供水产销差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改善供水管网运行状况的过程中,应重视供水管网漏损控制措施的应用,确保有效降低供水管网漏损率。

迎接智慧水务时代的到来,物联网水表被寄予厚望

近几年,智慧水务已经成为水务行业发展的热点,华为、腾讯、万科、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大型企业,都有进入智慧水务行业的举动,表明智慧水务确实受到了巨头们的关注,其发展前景受到认可。同时,各路资金、技术、人才等早已开始向这个行业流动,北控水务、兴蓉股份、启迪环境、华电水务等水务集团也在持续布局,利用智慧水务技术提升水务业务的竞争力,代表了行业的发展方向。

针对传统水务抄表普遍存在的痛点,如人工抄表成本高、无法进行实时数据分析、表务管理不科学、故障排除滞后、运营效率低下、数据安全得不到很好的保障、表计终端功耗高等,当前市场上常见的NB-IoT、LoRa智能水表及相应的解决方案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些痛点。不仅如此,智能水表还能扩展更广水务领域,例如扩展到智能管网、漏损监测、水质监测以及业务增值等智慧水务相关业务。

毋庸置疑,智慧水务确实给了我们一个全新方式。只是随之而来的是另一个问题。

可以想象,在整个智慧水务系统中,传感器技术用来采集数据、各种通信技术用来传输数据、平台又涉及到数据分析,所有的这一切都离不开数据。然而数据能否收回来、能收回来多少、数据融合却成了智慧水务肉眼可见的经济价值中一个暂时无法逾越的挑战,因为:

1、供水公司对于数据的需求单一,仅在于收费上,而以收费为核心的技术应用无法充分发挥物联网技术在表计领域的应用价值。

2、拥有数据的供水公司对数据分析需求不大、挖掘数据背后的价值的意愿不强烈,而对数据有分析需求的政府部门却没有数据使用权之间的矛盾仍没有化解途径。

3、综合性数据(与其他系统数据的结合还能提供更加人性化的应用)的应用提供更加准确的判断,但是不同数据掌握在各方手里,数据难以实现融合。

归根结底,数据归属问题是目前智能水表价值最大化的一只“拦路虎”,导致短期内其经济价值或将无法实现。这也间接说明了必须从当下的功能叠加阶段跨越到数据价值挖掘阶段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如何引导水司以及燃气公司在数据脱敏之后进行应用也便成了行业发展关键点。

但是,无论如何,期待智慧水务时代全面到来,不愿再见到700个西湖的惊人漏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