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蓝牙技术诞生这么久,现在无线技术发展又这么迅速,怎么还在用蓝牙?
一提到蓝牙技术,相信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都是蓝牙耳机。诚然,作为首次让人们接触到的蓝牙设备,蓝牙耳机可谓是功不可没,通过将蓝牙技术应用在免持耳机上,让使用者首次体会到了没有电线牵绊的烦恼。
而过去几年里,随着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物联网的迅速发展,再加上近两年来TWS蓝牙耳机的流行,也使得蓝牙产业的发展驶入快车道,4月15日,蓝牙技术联盟发布《2021年蓝牙市场最新资讯》,该报告预测,尽管过去一年中蓝牙市场的增长速度有所减缓,但预计至2025年,蓝牙设备的年出货量将从2020年的40亿台增长至60亿余台。
说来有趣,蓝牙(Bluetooth)一词取自于十世纪丹麦国王哈拉尔的名字Harald Bluetooth。而将蓝牙与后来的无线通讯技术标准关联在一起的,是一位来自英特尔的工程师Jim Kardach。他在一次无线通讯行业会议上,提议将Bluetooth作为无线通讯技术标准的名称。而爱立信公司在1998年联合IBM、英特尔、诺基亚及东芝公司等5家公司,组成了蓝牙技术联盟的前身。
但当时的人们是不会想到,这个蓝色徽标的应用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他们所预想的使用场景。从利用无线耳机接收音频,把手柄连接到游戏主机,再到智能家具、可穿戴设备,甚至苹果的“隔空投送”功能,都离不开蓝牙技术,毫无疑问,蓝牙是目前最主流也最方便的主流技术。
但早期的蓝牙技术,也是真的不好用。不仅传输速率不高,还有安全性问题。进入4.0时代,蓝牙传输技术有了很大的提升,也是第一个蓝牙综合协议规范,将三种规格集成在一起。其中最重要的变化就是BLE低功耗功能,提出了低功耗蓝牙、传统蓝牙和高速蓝牙三种模式。
进入5.0时代以后,蓝牙技术则彻底打开了物联网时代的大门,在低功耗模式下具备更快更远的传输能力,传输速率是蓝牙4.2的两倍(速度上限为2Mbps),有效传输距离是蓝牙4.2的四倍(理论上300米),数据包容量是蓝牙4.2的八倍。支持室内定位导航功能,结合WiFi可以实现精度小于1米的室内定位。同时针对IoT物联网进行底层优化,力求以更低的功耗和更高的性能为智能家居服务。
那说到这儿可能就有人要问了,蓝牙技术诞生这么久,现在无线技术发展又这么迅速,怎么还在用蓝牙?
事实上,蓝牙确实有两个不能忽视的对手,那就是Wi-Fi和NFC。
首先来看NFC(近场通信技术),它的特色是连接形式更轻松,只要支持NFC的设备轻轻一碰,就可以实现连接,特别适合在短距离实现点对点连接,同时功耗也更低。不过它的不足也在于距离,需要4厘米左右的接触才能够实现传输,比起蓝牙5.0 300米的有效传输距离,属实有点捉襟见肘。目前,NFC通常是扮演一个“桥接者”的角色,Android设备往往利用NFC作为蓝牙验证的方式,让用户免去配对的繁琐,直接通过接触实现蓝牙连接。
显然,NFC由于自身的距离局限性,无法替代蓝牙,而是互补,所以对蓝牙实际上是没有太多威胁的。
再看看Wi-Fi,相比NFC,Wi-Fi没有距离限制,很多方面与蓝牙也十分相似,所以更具威胁性。Wi-Fi直连功能已经被很多设备所应用,如索尼QX系列无线镜头、Sonos音箱等,涉及打印、游戏、视频、音乐、显示等多种领域。另外,相比蓝牙的24Mbps传输率,Wi-Fi最高可以实现250Mbps的速度,并且在未来有望实现每秒2GB的数据传输速度,这也是蓝牙无法企及的优势之一。
那为什么Wi-Fi没有替代蓝牙技术呢?
答案很简单,Wi-Fi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功耗过高,不适合可穿戴、健身等需要低功耗传输的设备。但对于家用领域,比如无线音箱、视频同步传输等领域,Wi-Fi显然更具优势。类似智能手环这样的设备,使用蓝牙是最为稳妥的方案。
显然,经历了20年的发展,蓝牙技术已经拥有了很多拥趸,同时技术方面又在不断进步。厂商们对蓝牙技术还是呈乐观态度,蓝牙的低成本、高性能、简单及普遍性都是成为厂商亲睐的部分。
同时,蓝牙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领域,那就是设备网络,这主要是基于mesh的网络技术推进的,可以在很多智能照明、智能楼宇等工业场景中得到广泛应用,据悉,蓝牙技术联盟还计划在不久的将来推出mesh操作增强功能,让mesh更好地应用到多个领域。
屏幕前的你,准备好被蓝牙改变生活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