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近期物联传媒记者特别采访了青云科技物联网解决方案业务总监胡加友,从可落地、可实现的角度,深度了解了青云双碳智慧建筑解决方案,以及青云对于建筑行业智能化改造的思考。
“假如把供暖停下来,瞬间整个北方地区的总耗能量可以降低30%。” 这是网络上曾有过的一则论证。
即便双碳政策提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人们也一定认同断电、停止供暖等遏制发展、直接降低生活舒适度的行为对节能降耗没有实质帮助。
但是正如一些人离开了,灯、空调还开着等场景的频繁出现,使建筑领域能源浪费的比例达到5%-10%,建筑行业成为当前碳排放的主要四大行业(电力、工业、建筑和交通)之一。
对照住建部将于2022年4月施行的《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建筑能耗统计包括:建筑耗电量;耗煤量、耗气量或耗油量;集中供热耗热量;集中供冷耗冷量;可再生能源利用量。
《规范》将建筑碳排放计算作为强制要求,志在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与“营造低能耗的建筑室内环境”二者间的协调。
联想到去年8月国家发改委发布《2021年上半年各地区能耗双控目标完成情况晴雨表》时,明确对能耗强度降低、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未达预期的地区提出分级预警,甚至计划对长期未达目标的地区暂停“两高”项目节能审查。由此推断,建筑领域作为碳排放排名第三的行业,在“强制要求”将要执行时并无法置身事外。
2020年部分国家能源消费现状及我国节能措施下能源发展路径
图片来源:中国工程院院刊,《碳达峰目标下我国节能潜力分析及对策》
一方面是政策“催得紧”,另一方面是真实商业诉求显著增长,预计建筑智能化市场将迎来重要的发展时代。
鉴于此,近期物联传媒记者特别采访了青云科技物联网解决方案业务总监胡加友,从可落地、可实现的角度,深度了解了青云双碳智慧建筑解决方案,以及青云对于建筑行业智能化改造的思考。
建筑领域无法回避的4个问题
根据中投产业研究院数据,我国建筑智能化市场规模从2012年的4537.51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9215.98亿元。其中改造市场规模占比为35.18%,新建市场规模占比为64.82%。在近年碳中和政策颁布后,结合其他配套的方向性纲要,建筑智能化市场规模亦将持续增长。
回顾很早以前,行业关于5A智能建筑也有过定义,指的是集成通信自动化(CA)、楼宇自动化(BA)、办公自动化(OA)、消防自动化(FA)和安防自动化(SA)于一体的智能化建筑。每类自动化系统由多个不同的功能板块组成。
在很长的时间内,智慧化建筑多以零散化、无序化的形式发展:缺乏统一的顶层设计,在叠加功能时未考虑节能相关路线。因此这时在“双碳”目标要求下,便体现了4点无法回避的关键问题。
l数据分散。建筑系统复杂,管理系统和数据标准不一,数据孤岛不可打通的管理状态长期存在,且分散的数据不能支撑建筑能耗总量和“双控”目标的分解实施。
l节能建筑不节能。常规建筑节能设计以节能措施的应用为导向,忽略了能耗目标,没有将节能与预定减排目标关联。
l高用能不等于舒适性。盲目追求室内环境“高标准”、“高服务”,并未真正提高使用者的舒适度。
l节能与发展的矛盾。要在满足我国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实现节能减排的突破。
正如胡加友所提:
“能耗目标是所有系统建设中正在回避的一个大问题。大家习惯讲帮助减少多少能耗,但不会轻易谈整个项目能耗能控制到什么程度,因为目标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很多挑战或障碍。”
根据3个技术点设计方案
行业内智慧建筑解决方案的基本框架思路,分为信息化、数据化、智能化三个步骤。
第一步实现信息化。通过物联网平台连接所有可控的用能设备,一方面获取、收集数据,另一方面打通原本各自独立的子系统,降低设备可控可管的能力门槛。
第二步做到数据化。当系统采集用能设备数据后,数据可以用来支撑上层应用的开发,包括建筑负荷预测、用能系统调试、优化运行、建筑用能监测、数据挖掘等。
第三步是关键的智能化。如同业内倡导,“双碳”目标不是为了绑架人对能源的消耗,而是创造一种低碳的、舒适的室内建筑环境。此时通过对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建筑智能化具有提升用户体验、提升运营效率、提升资产价值、提升建筑品牌影响力等优势。
而从青云的背景出身和技术积累出发,其构建的解决方案呈现出更为明显的3条优势:
青云双碳智慧建筑解决方案架构图
第一,接入更开放,更低成本。
青云双碳智慧建筑解决方案是基于青云物联网平台做的,物联网平台在设备子系统接入能力和开放性上远超传统智慧建筑系统(IBMS),后者产品封闭只由厂商对接开发,项目交付瓶颈大,对接开发人员要求高,会导致平台软件过于重要,软件的厂家难以替换,长期以来给其他厂家进入造成高门槛,最终形成行业垄断,在使用和维护上都会给楼宇管理人员造成负担。
相较而言,物联网平台的跨平台、多语言特性、SDK、开发框架,可以由第三方开发人员参与开发可复用的设备子系统驱动,并支持一键适配。
第二,应用扩展化、模块化。
传统IBMS应用功能是模板化、标准化的,比如模式管理、报警联动、实时监测等,但是无法模块化解耦。任何功能的定制和修改,都需要厂家在整体应用代码上针对性修改和调整,周期长、成本高,对产品研发人员依赖大。
但基于物联网应用平台的IBMS应用都是独立的“APP”,可以单独开发、维护和升级,并且可以提供开放的SDK,让应用开发可以由第三方完成。这也是目前所有传统IBMS都不具备的。
第三,对3D数字孪生等技术具备天然亲和力。
随着建筑用户对数字孪生的管理需求越来越多,传统IBMS是典型的后台管理系统风格,使用对象是物业管理人员,部分系统结合2D/2.5D元素,需要三维可视化就要结合专业可视化公司按项目定制开发才能实现,产品不自带该能力。
而物联网平台有SDK接口,可无缝升级到数字孪生风格。
从物联网平台延伸出的长期增值空间
2019年,青云首次发布物联网平台产品,历经在AIoT领域的探索与演进,青云物联网平台如今定位为构建和管理物联网解决方案的平台。
以双碳和能耗双控为核心的智慧建筑解决方案,就是青云物联网平台能力与价值的集中展现。
首先,应用智能化方式改造的建筑系统,一经启用就有望降低能耗5%-10%,这是优先解决了建筑中能源浪费的那一部分。
其次,在平台技术框架建立以后,建筑运营者的管理思维和技术应用思维随之改变,这会在日后持续支撑建筑做节能方面的改善工作。未来平台系统的优秀性能逐步释放时,智慧建筑运营时的节能效率,有望从5%、10%,提升至20%、30% 。
以青云服务的江苏某政府办公楼宇双碳项目为例,该项目完成了碳足迹的呈现,解决了楼宇空调系统冷热不均和用户体验差的问题,提高办公效率、空间利用率和服务水平。
从结果数据看,目前已帮助客户缩减能源账单近15%,预计未来将在能效上提升到30%。
另外,针对不同场景需求,青云开发了综合能源管理系统、碳排放管理系统、智慧建筑运营中台、智慧建筑可视化系统等,面向更广泛的商业建筑提供服务。
换句话说,建筑智能化整件事情,不只是服务商趁着风口开创的一锤子买卖。
站在政府、投资方、建设方、运营方、用户方的利益角度考虑,最终目标是一种共赢的状态。
胡加友表示:
“我们希望搭建一个框架,让这个框架能长期服务用户。因为即便我们今天没有考虑到将来的需求,但这个技术框架基础具备了将来发展的能力,关于效能和节能的事便能获得长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