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无人驾驶将变得更安全,较少的无人驾驶事故中,来自其他道路交通参与者所致事故占84%。
目前,全球的无人驾驶汽车行业发展态势较好,但还量产投入使用的地区较少。无人驾驶技术与5G通讯技术、新能源汽车的相关技术共同发展。国际领先机构嫌疑完成无人驾驶汽车的研发,进入试运行、调试阶段。国内大多数研发无人驾驶汽车的企业现在都处于试验阶段,即行业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
随着无人驾驶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政府政策的出台调整,预计无人驾驶汽车将优先运用于工业发展,再到商用领域,最后逐步发展至民用。预计在2035年前后,全球无人驾驶汽车将逐渐取代传统汽车,进入销量的爆发阶段。
4月28日,中国无人驾驶行业又迎来重要时刻:北京发放无人化载人示范应用通知书,百度成为首批获准企业(旗下萝卜快跑开启无人化驾驶出行服务),这是中国首次允许“方向盘后无人”。
在我们看来,这样的政策变化,是一种无人驾驶全球竞争的必然选择:以百度为首的中国军团通过“十年盗火,千亿研发”,已经在全球无人驾驶领域构建了全方位技术优势;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德国、英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也正在快速跟进,积极出台相关政策,为技术研发和落地扫清了障碍。很大程度上,当前无人驾驶的全球竞争正加速深化,海外国家正全面进入政策激励窗口期。作为先发者与技术领先者,我们需要进一步在政策上与产业进度保持更紧密协同,以赢取更长远的竞争力预期。理解这样的竞争紧迫性,至少可以通过以下三重视角。无人驾驶将变得更安全,较少的无人驾驶事故中,来自其他道路交通参与者所致事故占84%。所以说,政策落地越快,道路上行驶的无人驾驶车辆越多,交通事故将会越少。
加速技术与商业化落地的正反馈,比较Google的Waymo和百度Apollo,你会发现中国无人驾驶的技术和成本都不弱于人,而且Robotaxi(自动驾驶出行服务)的订单更多。如果政策开放度进一步比肩欧美的话,百度等无人驾驶公司会有更大的后劲。无人驾驶不仅仅是在乘用车和Robotaxi的应用,作为前沿技术,溢出效应将会逐步显现,带来破圈式的增长空间,以及促进整个经济的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增长。
无安全保障,不足语无人驾驶。无人驾驶的第一性,绝不是商业利益,而是安全。不同于汽车之于马车、高铁之于普列、飞机之于地面运载设备、航天飞机之于民用飞机的逻辑,无人驾驶这项技术之于汽车产业而言,并不在于突破物理空间限制、使人们高效探索未知空间,而是在于最大(优)化单位里程的驾乘、营运以及交通系统的安全性,其次是效率,并引申出新的生活及商业形态。值得注意的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无人驾驶技术并不意味着零事故,两者不能划等号。百度创始人李彦宏说的很实在,“无人驾驶肯定会出事,甚至会出死亡事故,只是这个概率比有人驾驶低多了”。
随着汽车智能化与电动化的不断升级,无人驾驶汽车成为汽车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在政策和社会需求等多维度因素的推动下, 自动驾驶的服务需求持续增长。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2年无人驾驶汽车市场规模将达100.4亿元,预计2025年前后将迎来规模性产业化契机。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无人驾驶汽车的应用更加广泛,而共享出行是无人驾驶汽车推广和普及的切入点,这将助推城市交通走向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艾媒咨询 | 2022年中国无人驾驶汽车市场行业研究报告》完整高清PDF版共24页,可复制文章底部报告链接进行报告下载)
核心观点
市场规模:2022年中国无人驾驶汽车行业市场规模将达100.4亿元
数据显示,受疫情影响,2020年中国无人驾驶汽车市场规模有所下滑。但行业整体保持着稳定增长的态势,预计2022年无人驾驶汽车市场规模达100.4亿元。在政策、技术发展、社会需求等多维度因素的推动下,无人驾驶汽车的应用更加广泛。预计2025年前后全球将迎来规模性产业化的契机。
用户调研:超过六成用户认为减少交通事故是无人驾驶汽车的主要优势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调研数据显示,有64.1%的受访消费者认为,无人驾驶汽车的主要优势是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其次是,减少废气排放量和保护环境。相较于普通汽车,无人驾驶汽车更加智能和环保,能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
行业趋势:推动交通新发展,共享出行是切入点
无人驾驶汽车依靠路车协同和单车智能技术,提升应对极端情况的能力,确保消费者的安全。未来,无人驾驶汽车的推广方式是以共享出行作为切入点,用于城市公交、网约出行等场景,助推城市交通走向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
现阶段无人驾驶汽车的人工智能主要细分技术包括,计算机视觉与深度学习。同时以传感器以及高速芯片、GPU等为主的硬件发展也是无人驾驶领域研发的重要板块。无人驾驶是智能化的终极体现,集中运用了计算机、现代传感,信息融合、通信、人工智能及自动控制等及技术,是典型的高新技术综合体。随着无人驾驶技术的不断提高,无人驾驶汽车行业市场规模将会快速增长。
目前消费者对无人驾驶汽车的购买与否大多持观望态度,主要因素在于无人驾驶汽车的技术成熟情况,能否真的突破驾驶安全问题成为消费者关注的核心问题。因此从车辆上市到消费者大量购买还会经过一段观望期。无人驾驶汽车需要提高消费者认知并建立消费者信心,才能促成消费者购买。
根据Statista数据显示,2015年到2019年我国无人驾驶汽车行业市场规模扩张迅速,2019年我国无人驾驶汽车市场规模达到98.4亿元,2020年受疫情影响市场规模将有所下滑,前瞻估计为95.4亿元。在Research And Markets的预测下,2021年全球无人驾驶汽车的市场规模将达273亿美元,2026年全球无人驾驶汽车市场规模将达到594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6.84%。
虽然目前无人驾驶汽车产业化仍存在各种问题,但无人驾驶汽车实质上是建立在汽车主动安全技术、智能化技术逐步升级的基础上的,只要市场对这些技术有持续的需求,就能推动汽车向完全无人化演进。未来,人类交通系统或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无人驾驶技术现阶段的发展重点还是辅助驾驶,以提高人工驾驶的安全性,要真正实现完全无人驾驶商业化运行还需要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
在被俗称为“飞行汽车”的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lectric Vertical Take-off and Landing,eVTOL)的新赛道上,一场竞争正或明或暗地在中美之间展开,其支点之一,或许就是适航监管当局是否支持eVTOL采用无人驾驶。
这种潜在竞争的最新注脚,便是中国民航局近日发布的《亿航EH216-S型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专用条件》(以下简称“《专用条件》”),这是中国民航局迈出的关键一步,为日后无人驾驶航空器获得适航认证并最终实现商业化打下了基础。而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在日前的一份声明中表示,这种技术应该使用现有的监管框架。
无人驾驶航空器归属于eVTOL,主要用于城市空中交通(Urban Air Mobility,UAM)行业。该行业近两年迎来井喷式发展,不少公司入局,并掀起融资热潮。
由于航空器的运行涉及公共安全,面临极为严格的监管。在商业化运行之前,航空器要先获得民航监管部门的认可,也就是适航认证,这几乎是其研发和商用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但是,飞行汽车属于新兴领域,民航监管部门没有成熟的经验运用于飞行汽车的适航认证,目前全球的民航监管部门都在探索中。
“此次《专用条件》的发布,是中国民航局领先于全球(民航)监管部门的一种‘先行先试’,但中国无人驾驶航空器能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弯道超车,还要看什么时候能够真正通过适航认证,并实现商业化运营。”亿航智能首席战略官徐华翔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
全球首个适航标准
无人驾驶航空器属于新型航空器,此前在全球范围内基本没有现成的适航审定标准。而对于安全性高于一切的航空业来说,适航认证必不可少。
一位熟悉适航认证体系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传统民航领域的适航审定标准是经过多年的试错和经验总结得来的,是一套极为严肃专业的审查程序,以保证飞机的安全性。但eVTOL是以全新的构型和产品定位出现的,不仅在外观上和传统飞机相差很大,运行模式和飞行环境也不同于传统民航,因此很难套用以往的适航标准对其进行审定。
当下,全球的民航部门都在积极探索eVTOL的适航认证。eVTOL分为无人驾驶、有人驾驶两种模式,FAA和欧洲航空安全局(EASA)在有人驾驶eVTOL方面的验证较为领先,对无人驾驶eVTOL的态度相对谨慎。全球主流的飞行汽车公司,如美国的Joby和Archer、德国的Lilium都采用了有人驾驶模式,以便于更快获得适航当局的认证,投入商业化运营。
今年初,Joby生产的eVTOL原型机已经取得FAA颁发的特许适航证(Special Airworthiness Certificate)和美国空军适航审批(Airworthiness approval),将加入公司2022年的飞行测试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