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近日,CCTV-1《焦点访谈》播出“餐桌内外看变化 菜篮里的大产业”专题节目,从蔬菜生产、运输、销售等供应链各环节展开,探索现代农产品供应链如何保障餐桌供给。
近日,CCTV-1《焦点访谈》播出“餐桌内外看变化 菜篮里的大产业”专题节目,从蔬菜生产、运输、销售等供应链各环节展开,探索现代农产品供应链如何保障餐桌供给。
节目中,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企业—北京佳格天地科技有限公司受邀从大数据视角解读了现代农产品供应体系的变化:从夜光卫星数据来看,农产品流通的“大动脉”日夜通行——在“中国蔬菜之乡”寿光,当地的蔬菜水果向批发市场集聚,然后昼夜不停地流向全国各地。农产品的供应链虽然物理距离变长,但中间的环节却在减少。
▼佳格天地CEO张弓接受《焦点访谈》采访
数据不仅揭示了现代农产品供应体系的变化,同时也被应用于生产、运输、销售及管理的各个环节,推动农产品供应实现质量与效率的提升。例如围绕本次《焦点访谈》聚焦的蔬菜供给,佳格天地已构建完备的解决方案、形成大数据平台,服务政府部门综合监管与企业生产经营,助力提升“菜篮子”供给保障水平。
01数据助生产:科学种植,推动生产规模化、标准化
1988年,农业部提出建设“菜篮子”工程,以确保一年四季都有充足新鲜的蔬菜供应。山东寿光以开发冬暖大棚为起点,拉开了蔬菜种植及供应方式变革的序幕。
温室大棚、无土栽培、多层种植等方式突破了季节与土地对蔬菜生产的限制。而在这些硬件设施保障供应的基础上,数据的加入则推动生产效率进一步提升,促进生产向规模化、标准化发展。
佳格天地构建的大数据解决方案汇聚了卫星遥感、物联网、农作物等多来源数据。
从规模化生产的角度来看,经营人员可通过这些数据快速清晰地了解到大棚位置、数量、棚内作物生长状态及产量等信息,例如通过卫星遥感快速定位大棚位置并点算数量。同时,在信息技术加持下,手机、平板等终端可与大棚内物联网设备联动,实现智能设施控制。这就使得经营人员能够在不投入大量人力的情况下,高效管理更大面积的土地,促进生产规模扩大、节劳增效。
▼基于多源数据构建大棚数字化档案
从标准化生产的角度来看,一方面是基于物联网数据与作物数据的叠加分析,由传统生产模式下凭经验浇水施肥转变为在数据指导下按作物生长需要与环境状态定量施用水肥,满足市场端对农产品的各类标准要求;另一方面,农事管理可以被转移到线上,实现农事任务的在线下达及上报,既实现了标准化、规范化的生产管理,同时还为农产品溯源积累了全生产流程数据。
02数据助销售:以销定产,保障农户收益
当农产品生产端在数据加持下走向规模化、标准化,势必会在市场中形成品牌,从而促进销售。而数据对于农产品销售更大的作用在于架起生产端与市场对接沟通的桥梁,推动传统“以产定销”模式转向“以销定产”。
电商的兴起大幅缩短了农产品销售链条,也使得数据指导销售的作用愈发凸显。通过对各大批发市场、销售平台等交易数据进行采集分析,佳格天地构建的大数据平台可形成市场画像,全方位呈现市场热销产品、市场价格、销量、热门产地与购买地、主要购买人群、同类竞品销售情况等市场信息,从而帮助生产(经营)者及时把握市场动态,依据数据分析结果进行精准生产、定向销售,提升销售效率的同时保障农户收益。
以数据指导销售外,平台还进一步集成VR等技术,多样化展示宣传智慧农业成果与优质农产品,通过增强农业生产的科技感、体验感、互动感,提升优质农产品的品牌影响力和产品竞争力,还可达到农业科普、提升消费体验、推广示范智慧农业等目的。
03数据助管理:高效监管,助力宏观调控
农产品供应一端关系市场稳定、一端关系农户收入,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管与宏观调控是供应链上不可或缺的部分。
面向政府部门监管调控的需求,佳格天地能够通过卫星遥感等方式助力有关部门快速掌握全域生产资源信息,包括区域内种植面积、作物种类、产量产值等,以数字化技术帮助政府部门宏观监管全域生产情况,为调控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助力生产供应、保障市场稳定,同时还能够大幅降低传统外业查勘人工投入。
在地方棚膜设施补贴发放等工作中,卫星遥感也可以有效进行数据监测校验与种植真实性的评估,确保补贴的高效精准发放,推动地方棚膜经济发展。
如《焦点访谈》中所言,中国14亿人口,每天一张嘴,需要消耗70万吨粮、9.8万吨油、192万吨菜和23万吨肉。要保证到点开饭,需要的是现代化的农产品供应网络,以及规模化的生产能力。
随着数字技术向农业农村深度融合,数据之于农产品供应的指导、支撑作用愈发凸显。佳格天地将持续推动大数据与农产品供应全链条深度融合,以大数据应用支持稳产保供、助力提升农产品供应链现代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