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消息面上,比亚迪将于2月10日19:30在深圳总部召开智能化战略发布会。比亚迪提出,希望通过比亚迪“天神之眼”系统,让每一个人都能畅享高阶智驾。
消息面上,比亚迪将于2月10日19:30在深圳总部召开智能化战略发布会。比亚迪提出,希望通过比亚迪“天神之眼”系统,让每一个人都能畅享高阶智驾。
(图片来自比亚迪汽车官方微博)
比亚迪1月销量数据引发行业关注:以300,538辆的业绩稳居国内销冠,海外市场表现尤为突出,乘用车出口66,336辆实现83.4%同比激增,成为集团增长最快板块,全年海外增长势头可期。另据2024年全球车企销量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2月5日统计),比亚迪以427万辆的年度成绩跃居全球第五,排名较上年提升四位,刷新本土品牌全球销量纪录。
技术突破:
从“堆料”到“智脑”的升维战
比亚迪“天神之眼”系统的技术架构,展现了中国车企在智能驾驶领域的突破性进展。其核心优势体现在三个层面的协同创新:
1. 感知层的“360度全息视野”
通过激光雷达(仰望U8搭载3颗)、毫米波雷达(最多5颗)、超声波雷达(12颗)及高清摄像头(12颗800万像素)的融合感知,结合自研的璇玑架构中央计算平台,构建起全天候、全地域的环境模型。这种“冗余式传感器布局”既能应对暴雨大雾等极端天气,也能精准识别“鬼探头”等突发场景。
2. 决策层的“算力+算法双引擎”
旗舰车型采用双Orin X芯片(算力508TOPS),中端车型配置单Orin X(254TOPS),配合端到端大模型算法架构,实现了从环境感知到决策执行的闭环处理。其无图城市领航(CNOA)功能已覆盖全国,在深圳实测中完成10公里城区道路的零接管驾驶。
3. 数据驱动的迭代优势
依托400万辆智能车组成的车云数据库,比亚迪每月新增数十万公里的驾驶数据,通过深度学习不断优化算法。这种“数据飞轮”效应使其在红绿灯识别、复杂路口通行等场景的决策速度领先行业30%以上。
核心零部件需求放量 产业链企业受益
智驾芯片、摄像头模组、激光雷达等
国联证券最新研报指出,智能驾驶技术普惠化正推动行业智能化升级提速,并催生核心零部件需求爆发。比亚迪计划于2025年大规模落地DP100/300/600系列高阶智驾系统,预计新增250万辆以上高阶智驾车型。硬件配置方面,全系标配5R12U12V传感器组合,其中DP300/600将分别搭载1颗和3颗激光雷达。
在算法布局上,比亚迪已实现高速NOA全栈自研突破;针对城区NOA场景,目前采用供应商+H方案保障短期量产交付,中长期依托规模化车型销量和数据积累优势,加速推进算法自主研发进程,目标形成全域智驾闭环能力,逐步缩小与行业头部企业的技术差距。
产业层面,高阶智驾规模化应用将带动域控制器、智驾芯片、摄像头模组、激光雷达等核心部件需求激增。重点推荐比亚迪产业链核心企业(比亚迪/比亚迪电子/电连技术),同时伯特利、经纬恒润、德赛西威等智驾系统供应商,以及地平线、禾赛科技、保隆科技等关键技术环节企业均有望深度受益。
比亚迪全面发力智驾带来显著的鲇鱼效应,各车企将加速智能化发展,激光雷达开始在10-20万价格带车型开始渗透;此外,随着自动驾驶法规完善及智驾技术快速发展,2025年L3自动驾驶有望实现0-1落地。L3自动驾驶相较L2,安全性要求大大提升,激光雷达单车配置数量有望提升。泛机器人市场25年开始放量,开启第二增长曲线,远期有望再造N个乘用车市场。综上,已有机构给予激光雷达行业“推荐”评级,相关受益标的:禾赛科技、速腾聚创、永新光学、炬光科技。
行业震动:
智驾平权引发的产业链重构
比亚迪将“天神之眼”下放至10万元级车型的战略,正在改写智能驾驶的市场规则
1. 价格体系的重塑
从旗舰车型仰望U8(搭载DiPilot 600系统)到入门级海鸥(6.98万元起),比亚迪构建了覆盖全价格带的智驾产品矩阵。这一策略直接挑战了“高阶智驾=高端专属”的行业惯例,迫使竞品加速技术下沉。据民生证券预测,2025年中国L2+级智驾渗透率将从14%跃升至30%,市场规模突破千亿元。
2. 供应链的国产化机遇
黑芝麻智能A2000系列芯片的量产装车(腾势品牌已搭载),标志着国产车规级芯片在智驾领域的突破。此前该市场被英伟达、Mobileye垄断,而比亚迪采用“英伟达+地平线+黑芝麻”的多源供应策略,既保障了供应链安全,又推动了国产替代进程。
3. 商业模式的创新探索
比亚迪计划推出“智驾服务订阅制”,用户可按需购买城市NOA、代客泊车等功能。这种“硬件预埋+软件付费”的模式,或将开启车企从“制造利润”向“服务利润”转型的新纪元。
结语
比亚迪“天神之眼”的推出,不仅是技术层面的突破,更是一场关于产业主导权的争夺。当智驾功能从“豪华选配”变为“普惠标配”,中国车企正以规模优势重构全球汽车价值链。这场变革的终极目标,或许正如王传福所言:“让智能驾驶像空调、ABS一样成为汽车的基础功能。”
当然,尽管前景广阔,比亚迪的智驾战略也面临考验:当前行业对NOA分级、数据安全、责任认定等尚未形成统一标准。例如“无图城市领航”在不同城市的落地效果差异显著,可能引发消费者信任危机。 激光雷达、高算力芯片等硬件成本仍居高不下。比亚迪通过自研MEMS激光雷达和优化算法,将DiPilot 100系统的传感器成本控制在5000元以内,但距离10万元级车型的盈利平衡点仍有差距。特斯拉FSD V12已在中国启动路测,其纯视觉方案与比亚迪的多传感器融合路线形成直接对抗。而大众、丰田等传统巨头正通过合资合作加速智驾布局,行业或进入“技术+资本”的双重绞杀阶段。